本站9月28日讯 “看,那只白鹭又飞回来了!”
九月的黄河梁山段,水流平稳,飞鸟翔集。梁山黄河河务局与梁山县人民法院的“铁腕护河者”在省际交叉河段中来回穿梭;一望无垠的堤防上,草皮葱郁;行道林随风摇曳,抬头望,枝头新筑的“人工鸟巢”中,雏鸟正啾啾待哺。在河岸旁,一块块“司法保护令”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法治护航“幸福河”建设的故事。
图1
省际联巡,织密生态法治网
黄河省际交叉河段,犹如一条敏感的神经,牵系着上下游、左右岸的生态平衡。
为维持好这一平衡天平,梁山黄河河务局以形成“专业协同、高效办理”的水行政执法新格局为立足点,持续扩大执法“朋友圈”。在2024年与梁山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及生态环境保护局等单位建立协作机制的基础上,2025年初,牵头组织梁山县人民法院、台前黄河河务局等单位携手开展省际交叉河段联合巡查执法行动,全力消除省际交叉河段的监管难点。
图2
“交叉河段是最容易出现执法盲区的,现在我们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开展联合巡查。”该局水政科科长孙强介绍。在巡查中,他们重点围绕阻碍行洪、破坏生态、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进行立体化监管。跨省联合巡查不仅打破了地域界限,更统一了执法标准。
人工鸟巢,构筑生态安居所
“这个位置离地面8米,既避开了天敌,又能晒到太阳。”2025年6月,在黄河防浪林深处,梁山黄河河务局职工正在指导梁山县人员法院的法官安装人工鸟巢。这是梁山黄河河务局与梁山县人民法院携手以“保护鸟类家园 助力生态修复”为主题开展的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活动的一幕,旨在充分利用黄河生态修复基金,为野生鸟类搭建人工鸟巢,维护黄河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据了解,黄河生态林,是黄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绿色的天地曾经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但近年来受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影响,鸟类生存空间有所缩减。为解决这一问题,双方人员通过实地考察、请教专家,制定了添“巢”行动方案,通过人工干预为鸟类创造成更多的“宜居”栖息环境。
图3
“我们根据不同树种、树高以及鸟类习性,挑选合适位置安装鸟巢。”梁山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一边固定人工鸟巢,一边向同行人员解释,“巢箱的出入口要朝向下,方位向东或者东南,以向阳避风为宜。”
司法保护,守护生态起源地
黄河文化遗址遗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黄河文明的瑰宝,更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保护治理黄河的见证。在水泊大地,梁山黄河河务局黑虎庙管理段内黄花寺堵复合龙碑,小路镇路那里险工“河和之契”文化遗址等治黄文物,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梁山黄河岸边。梁山县人民法院在这些文化遗址设立的“司法保护令”,则像一把把坚固的保护伞,为这些治黄文化遗址遮风挡雨。
“这块碑记载着了黄花寺决口的历史,是治黄精神的活化石。”在黑虎庙管理段庭院内,梁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张永杰发出如是感慨。2024年10月,梁山县人民法院在这里设立了黄河流域首个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明确禁止刻划、涂污、擅自迁移等十类破坏行为。“去年有游客想拓印碑文,被我们当场制止。”他指着碑上的图文:“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治水智慧,损毁一件就少一份历史记忆。”
在路那里险工“河和之契”文化遗址,国那里穿黄闸的残垣与新栽的树木交相辉映。这里曾有黄河与运河“两河交汇”的奇观,法院发布的“司法保护令”明确要求:“保持遗址原真性,禁止建设与风貌不符的建筑物。”沿黄居民与过往游客纷纷表示,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要保护黄河文化遗址,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华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法者,治之端也。”如今,在法治的护航下,梁山黄河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安澜答卷”——这里既有候鸟翩跹的生态之美,也有文物焕新的文化之韵,更有一幅“人水和谐”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大河奔涌,终将东流。而法治的力量,正如那坚固的堤防,守护着母亲河岁岁安澜,生生不息。(田玉俭 孙强)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