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0月13日讯 五年,是叩问黄河历史的纵深维度;五年,是守护大河安澜的壮阔历程。
“十四五”以来,菏泽黄河的变迁,藏在一组组厚重的数字里:13处防洪工程与4座涵闸改建筑牢安澜根基,156次险情处置守护万家灯火;1.3亿立方米黄河水滋养阡陌良田,30.85万株新绿铺就生态长卷;15万公里巡河脚步丈量责任,10处文化地标延续治黄初心。这一串串数字,既是菏泽黄河保护治理的“成绩单”,更是“人民至上”理念下,建设幸福黄河的生动注脚。

图1
一道坚盾,守护安澜底色
黄河菏泽段是由游荡型宽河道和游荡型向弯曲型窄河道过渡型河道组成,河势游荡多变,历史上决口频繁,始终是黄河下游防汛的“心腹之地”。
近年来,极端天气突袭、强降雨频发,防汛形势愈发严峻。菏泽黄河河务局始终锚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责任为盾,以行动为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汛防线。
责任落地,方能行稳致远。菏泽黄河河务局推动市、县两级政府出台《黄河防汛职责》,让黄河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从“有名”迈向“有实”;13处防洪工程、4座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建设管理任务圆满收官,让防洪屏障愈发坚固;创新建成万余平方米的黄河机械化抢险训练基地,构建“1+N”多元力量防汛抢险新模式;238个视频监控、16架无人机、20台套视频会商终端织就“天网”,338盏照明灯点亮174道坝岸,全河首个抗洪抢险“数智”指挥中心,让防汛工作迈入系统化、智能化、专业化新阶段。

图2
2021年秋汛,注定被铭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洪水突袭,黄河干流9天内3次出现编号洪水。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菏泽黄河河务局全体干部职工放弃休假、逆行出征,险工坝头的巡查身影、简易帐篷里的坚守目光、视频监控前的专注神情,24小时的不间断巡查,充分发挥“前哨”预警作用,30余天的日夜坚守,黄委宣布终止黄河中下游水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防汛取得阶段性胜利!
如今,每一个仲秋时节,基层段所的灯光依旧明亮,菏泽黄河人始终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接新的考验。
一脉活水,润泽菏泽民生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发展之基。
185公里的黄河菏泽段,肩负着为全市850万群众、455万亩农田供水的重任,水资源调度关乎民生福祉与粮食安全。
2024年盛夏,持续高温干旱炙烤着大地,夏播作物生长受阻,抗旱保收迫在眉睫。菏泽黄河河务局将抗旱工作置顶,密切追踪旱情,精准部署引黄供水。6月23日,黄委通过联合调度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开展黄河干流重点水库应急抗旱调度,菏泽黄河河务局牢牢抓住这一关键机遇,科学编制用水计划,实时跟踪水情与灌溉需求,全力保障涵闸高效运行,让黄河水顺着渠道流入干涸的农田,为丰收注入“活水”。

图3
五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菏泽黄河河务局深入践行“四水四定”原则,在做好日常供水保障的同时,主动回应地方诉求,多次开展应急抗旱引水与河道外生态补水。这一汪汪黄河水,不仅解了地方“燃眉之急”,更守护了粮食生产安全,绘就了生态向好的民生画卷。
一廊新绿,勾勒生态画卷
哪里环境好,鸟儿最知道。“十四五”以来,东明黄河滩涂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来到这里越冬。每年都会有14万至16万只候鸟飞抵这里停歇,成为黄河岸边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

图4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年来,菏泽黄河河务局始终将黄河生态置于发展首位,以《菏泽黄河生态屏障带五年规划》为蓝图,制定年度绿化计划,因地制宜、植满植严,全力打造高标准黄河生态屏障带。
“十四五”期间,30.85万株苗木扎根河岸,3641公顷绿化面积铺展延伸,黄河沿岸四季常绿、生机盎然,生态长廊的轮廓愈发清晰。菏泽黄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深度融合红色基因,升级为集红色教育、科技治河观览于一体的特色景区,“河菏美美”的生态样板愈发亮眼。
如今,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金秋,俯瞰菏泽黄河:堤防道路平坦宽阔,险工坝岸雄伟矗立,两岸绿树成荫,亭台廊榭点缀其间,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五年,菏泽黄河实现了从“淤背区空白”到“工程蝶变”的跨越:2021年牡丹、郓城黄河河务局通过国家级水管单位复核;2022年鄄城黄河河务局以全国首批最高分通过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评价,黄河鄄城段、郓城段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2023年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获评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牡丹区、鄄城县黄河国家风景道入选2023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典型段;2024年闫潭引黄闸通过水利部标准化评价,苏泗庄下延等4处工程获评黄委“示范工程”。
一部法典,照亮治黄征程
黄河安澜,法治护航。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如何让法律条文转化为治黄实践?菏泽黄河河务局给出了“从法到治、关键在执”的答案。
法律实施以来,菏泽黄河河务局制定专项宣贯方案,联动沿黄各级普法主体,借“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点开展“沿着黄河去普法”活动,联合市法院、检察院举办“凝聚‘菏’力 法护黄河”宣传,让黄河保护法深入人心。2024年,东明、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获评“山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鄄城黄河河务局斩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称号。

图5
五年来,菏泽黄河河务局以法治为剑,向违法行为“亮剑”:累计巡河15万公里,制止违法行为700余起,查处水事案件117起,拆除违章建筑7万平方米,清理“四乱”问题164项,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确保河道行洪安全与生态稳定。同时,打破“各自为战”的壁垒,推动市、县两级与属地公检法司、生态环境等部门出台17份联勤联动、行刑衔接制度文件,联合其他单位开展巡查837次、召开座谈会90余次、开展集中宣传100余场,实现了“攥指成拳”的协同治黄新格局。
一颗初心,激活文化动能
作为人民治黄的起步地,菏泽黄河承载着厚重的黄河治理红色文化。如何当好黄河文化传承的“开路先锋”?如何让黄河治理红色文化与现代文明同频共振?菏泽黄河河务局一直在探索与实践。
五年来,菏泽黄河文化建设战线深植于治黄初心这片丰厚沃土,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治黄初心 河泽人民”文化品牌和“艰苦创业,治河为民;砥砺奋进,确保安澜”的治黄精神被彻底激活,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文化苑等10处文化地标不断升级,高村险工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融入“黄河文化活化传承新实践”项目并斩获山东省文化创新最高奖,让菏泽黄河文化的精神之红、生态之美、文化之韵、治理之效深入人心。

图6
“大河之上无冬天,冰冻三尺照样干。黄河儿女志气大,破冰开机夺高产。”
2024年金秋,舞台剧《向阳花开》火遍全河,首支“三八女子吸泥船”的机淤固堤故事刷屏网络,这正是菏泽黄河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生动成果。
从笔墨到舞台,从传承到创新,菏泽黄河河务局绘就了黄河治理红色文化新图景。《古泽新晖》《大河记忆》《红心闪耀映大河》等丛书为笔,书写治黄征程的厚重篇章;《向阳花开》《大河蝶变》等文艺作品为声,唱响黄河人的奋斗之歌。黄河号子队亮相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第二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让治黄文化走向更大舞台;治黄之声”青年职工宣传工作劳动竞赛、“三金”评选活动、文创大赛点燃青年热情,让红色基因注入青春活力。一系列创新实践,让黄河治理红色文化突破时空界限,成为推动治黄事业的精神动力。

图7
五年时光,在母亲河的岁月长河中不过一瞬,却是菏泽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五年。站在新的起点,菏泽黄河将如一艘巨轮,破浪前行!(孙亚杰 赵晓婷)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