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展馆落成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10-15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10月15日讯   建一座虚拟展馆需要多久?专业团队答复,2到5个月。那换成门外汉现学现做呢?专业团队摇头,说隔行如隔山。

或许是无知者无畏,又或是心有不甘,2025年阳谷黄河河务局的“门外汉们”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出乎意料地仅用短短8个月,建成了“三河文化”云上展馆。

图0

大胆想:自主建设虚拟展馆

“三河文化”云上展馆的建设,源于阳谷黄河河务局一年前的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

时间拨回2024年2月27日16时许,阳谷黄河河务局机关会议室内,与会人员正围绕黄河文化建设这一议题进行头脑风暴。在写报道、拍视频、做文创等诸多提议中,该局负责人赵敏提出“自主建设虚拟文化展馆”设想,让众人眼前一亮,却也心生顾虑——困难重重。

半个多月后,该局宣传文化工作推进会上,虚拟展馆“建与不建”再一次成为热议焦点。从工作成效来看,建设虚拟展馆无疑是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可从工作难度来看,“由谁干、干多久、能不能干成”,仍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图1

“推动阳谷黄河文化繁荣发展,要‘知所从来’,深耕黄河、金堤河、大运河时空交汇优势,更要与新时代、新实践、新技术相结合,大胆想、细心干,小步子、快节奏!”经过讨论研究和可行性分析,该局负责人赵敏一锤定音:在深耕文化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创新打造阳谷黄河特色文化阵地,并实行“两步走计划”——一年收集整理材料,一年建设虚拟展馆,定名“三河文化”云上展馆。

会后,由该局局领导牵头、退休老职工为指导、多部门青年职工为骨干的阳谷黄河“三河文化”研究工作小组组建,“三河文化”云上展馆建设工作起笔开篇。

细心干:在调研中厚植文化根基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建设“三河文化”云上展馆的基础,在于深耕文化禀赋。

为了厘清“三河时空交汇”的水脉与文脉,工作小组成员多次开展专题研讨,形成《阳谷黄河文化调查名录》,实地走访了山东阳谷县、河南台前县的多个村庄,调研黄河、金堤河、大运河相关的重要事件与历史典故、治河技艺、传统工器具、工程建设、防汛抗洪、名胜古迹、遗迹遗存、民俗物产与非遗、红色沃土等9个专题、50个具体项目,参观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并咨询相关专家,并在《钦定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等明清志书中搜寻着关于黄河穿运、金堤河发展演变的“只言片语”,将史料文字记载与《1881年山东省黄河图》《山东黄河光绪二十七八两年险工图》等明清河道舆图进行比对,逐渐厘清了“三河时空交汇过程及影响”“三河文化与地域发展的互动关系”等关键内容。

图2

从乡间田野到展馆会场,从史志文书到珍稀舆图,调研的每一步足迹,都沉淀为细腻的文字记录、生动的影像资料和完整详实的数据库,新的文化研究点也随之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撰写了《张秋闸:漕运枢纽的百年兴衰》《陶城铺险工的治河记忆》《一块碑的治黄见证》《镌刻在一道旱坝上的治河往事》等文化研究专题文章,在中国水利报(网)、《黄河黄土黄种人》、山东黄河网、大众网等报刊网站发表,引发广泛关注,也为展馆内容补充了鲜活素材。

“建设展馆的调研过程,也是我们厚植文化根基的过程,每个人都收获满满。”工作小组成员张璐回忆道,“不过去年11月,我们还是陷入了两难境地。”

小步子:PPT展厅与从零学起

时间来到2024年11月,原计划一年的调研工作提前宣告结束,一个现实且棘手的问题却摆在工作小组面前:虚拟展馆该怎么建?

从专业团队口中,他们第一次了解到建设虚拟展馆的“门槛”——需掌握Unity引擎、3D建模、动态交互等软件技术,还要涉及云服务、网站搭建等专业内容,涵盖大学至研究生7年的校本课程。专业强度高、知识体系深、实操难度大,让这群非计算机专业的黄河职工犯了难,真切体会到“隔行如隔山”的重量。

图3

可再三讨论后,这群“门外汉们”仍决定,不做“一锤子买卖”,要花费时间精力从零学起——既掌握真本事,也为后期展馆维护升级留足空间。

为平衡岗位工作和展馆建设,工作小组成员进行了再分工,一部分人负责以PPT形式初步设计展馆蓝本,为“三河文化”云上展馆建设筑牢基础;另一部分人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技术,在海量课程中筛选出建设虚拟展馆的“必学内容”,力求以最短时间、最小精力、最低成本完成建设任务。

两个月后,融合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PPT展厅蓝本呈现在全局职工面前,众人眼前一亮,仿佛已看到云上展馆的雏形。但只有建设团队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快节奏:云上展馆平地起

2025年2月,阳谷黄河“三河文化”云上展馆正式“动工”,难题果然接踵而至。

工作小组成员们发现,实际操作中,从展馆设计、建模到贴图、交互,每个环节涉及的专业内容与技术问题,都远非几分钟的教学视频能够解答。展馆布局如何兼顾内容完整性与视觉合理性?建模耗时远超预期该如何优化?贴图、光线、渲染怎样降低GPU运行压力?动态交互中如何顺畅插入展示视频?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难题又随之出现。

所幸,团队里没有一人提出放弃,他们带着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毅力直面各种挑战。遇到技术瓶颈,就在DeepSeek、豆包等工具中反复检索答案,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尝试;面对繁重工作,就互相分担任务、彼此加油打气。就这样,大家从最开始的无从下手、满头雾水,到搭建起第一块展板、第一个模型,在一天天的打磨中,“三河文化”云上展馆的框架逐渐清晰,古籍善本、碑刻题刻、历史档案等数字资源也一点点融入其中。

图4

随着团队技术日渐熟练,展馆建设很快进入加速期。其中的黄河展厅用时4个月完成,金堤河展厅仅用2个月,大运河展厅更是将工期压缩至1个月。2025年9月底,当“三河文化”云上展馆1.0版本软件导出运行,当挂载在阿里云服务器上的网页展馆加载完成,阳谷黄河河务局正式宣告:依托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的“三河文化”云上展馆,上线运行!

有志者,事竟成。阳谷黄河“三河文化”研究工作小组的成员们,用这座云上展馆打破了“门外汉做不成专业事”的质疑,也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了“三河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承诺。如今的展馆,或许在专业视角下仍有不足——布局不够精致、交互不够流畅、加载速度尚有提升空间,但这群黄河人有信心持续优化升级,让三河奔腾的故事,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壮丽、更持久的生命力。(钟庄子)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