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0月16日讯 千百年来,黄河以奔涌不息的身姿,哺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也淬炼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清正自守的精神品格。在黄河入鲁的重要门户——菏泽鄄城,鄄城黄河河务局以清廉机关建设为抓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廉洁基因,让古老的廉洁传承在现代治黄实践中焕发新生,奏响了一曲大河奔流与清风涤荡的交响。
文脉赓续:让廉洁之水汇入时代长河
传承,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在新时代阳光的照耀下,鄄城黄河沿岸那些廉洁故事与治黄初心,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生命力。
走进苏泗庄管理段,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静默矗立。这里,不仅是重要的治黄历史见证,更是一座精神堡垒。泛黄的照片、简陋的工具、翔实的文献,无声地诉说着人民治黄初期以王化云为代表的老一辈治黄先驱们,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誓死保卫黄河”的信念,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开创了人民治黄事业的伟大篇章。而年均超过一万人次的观展量,使得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成为洗礼思想、砥砺初心的廉洁文化教育基地,那股来自历史深处的清廉之风,穿过岁月,滋润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图1
沿黄河大堤下行至董口镇营坊险工,视野豁然开朗。一座集文化、法治、廉洁教育于一体的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与奔流的黄河相映成趣。广场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名贤的廉洁元素:北宋名臣张咏刚正不阿的气度、晋代良吏吴隐之的“酌贪泉而觉爽”,以及廉吏苏述的勤政爱民事迹……与壮丽的黄河风光、通俗的法律知识解读有机融合在一起。

图2
“以前觉得廉政建设是严肃的事,没想到在这里,听着黄河涛声,读着先贤故事,法治和廉洁的意识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心里。”一位参观者如是说。这正是该局的匠心独运之处——将黄河文化、法治文化与廉洁文化熔于一炉,打造出一条兼具文化熏陶、自然观光、科普研学等多种功能的黄河廉洁文化教育展示带,让廉洁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固本培元: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
文化育人,润物无声。该局坚持教育固本与制度强基双轨并进,精心构筑起多维联动的廉政防线,始终将警示教育作为拧紧干部职工思想“总开关”的关键一环,不断创新形式,力求入脑入心。
“当沉重的监狱大门在身后关闭的那一刻,高墙内外强烈的反差,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自由的珍贵和违规违纪的惨痛代价。”一位参加了菏泽监狱“沉浸式”警示教育的干部在分享会上沉痛地说。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具冲击力。

图3
与此同时,正面引导的力量也在持续释放。鄄城河务局集中组织观看《治河廉洁人物》专题展览,让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治黄模范成为干部职工汲取力量的源泉;“知勤俭节约、止违规吃喝”专项行动的常态化开展,引导大家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做起,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风尚;精心摄制的“知行合一、令行禁止”主题微视频,则通过生动形象的影像,强化了纪律规矩的行动自觉。一系列组合拳,不断加固了“不想腐”的思想堤坝。
中流砥柱:让廉洁基因融入治黄血脉
岁月奔流,鄄城黄河河务局与黄河相依相伴。从昔日惊心动魄的抢险斗争中“拆门献石堵缺口”的舍生忘死、公而忘私,到如今运用“三个全覆盖”等科技手段实现智慧治河、精准管理,治黄的方式在变,装备在变,但那份对黄河安澜的初心坚守,那份清正廉洁的本色,始终不变。
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创新在这里交汇。从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里沉淀的红色记忆与清廉丰碑,到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上洋溢的清风廉韵与法治精神,鄄城黄河河务局成功地将廉洁基因深深植入治黄事业的血脉之中。它不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化为每一次拒腐防变的坚定,化为每一位职工心中守护黄河安澜的纯粹信念。

图4
大河汤汤,清风浩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鄄城黄河河务局将继续以清廉机关建设护航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母亲河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真正成为永远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流淌了千年的黄河水,不仅滋养着广袤的土地,更映照着鄄城黄河人那如水般清澈、如磐石般坚贞的廉洁本色。(陈新茹 牛思涛 李志生)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