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北送见初心 引江济淮创一流

——山东龙信达监理公司引江济淮凤凰颈泵站奋战五载结硕果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10-17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10月17日讯   2025年7月26日上午9时,山东龙信达监理公司引江济淮凤凰颈泵站项目总监孙强带领监理团队站在凤凰颈枢纽中央控制室,看着屏幕上机组转速参数平稳跃动,听到长江水以150立方米每秒的磅礴气势涌入西河时,这些年来所有的艰辛与坚守,瞬间化作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

图1

“作为一名老水利人,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泵机轰鸣声中热泪盈眶。”孙强激动地说。

开疆拓土谱新篇

多年来,龙信达监理公司积极开拓水利监理市场,把水利监理事业做精、做实、做细。引江济淮(安徽段)凤凰颈枢纽工程就是其中一个典型项目代表。

2020年末,恰逢引江济淮标志性项目——引江济淮凤凰颈枢纽工程公开招标,公司组建了专业精干的投标团队,以高水平的投标文件和精准的报价,最终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夺得标魁。中标后,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配备精兵强将,组建了以孙强同志为总监的监理团队。龙信达监理公司承揽的系统外最大单体建筑物项目拉开序幕。

攻坚克难显身手

“安徽无为凤凰颈得名于长江河道形似凤凰颈部又细又长的地理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沿用至今。”凤凰颈泵站枢纽工程是引江济淮重要枢纽,位于无为市刘渡镇长江堤防北岸,是一座集防洪、排涝、引江、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X形”双流道式综合利用Ⅰ等大(1)型建筑物群。设计排涝流量240立方米每秒,灌溉流量200立方米每秒,引江流量150立方米每秒。

在监理团队的主持下,先后克服了地质条件恶劣、施工空间小、交叉作业多、防洪风险大、砼结构复杂、工期要求紧等一系列困难,攻克了深基坑粉细砂层截渗支护和降水困难、垂直运输、高大模板支撑、大型泵站内部有限空间作业、老建筑物无损拆改等一系列难题,最终在2025年汛前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具备了试运行条件。

“服务、协调、公正”是监理部制定的工作原则。由于地质条件恶劣,编录与图纸显示的土类不一致,施工单位一纸报告打到了监理部。监理部经过讨论:“如果监理部签章上报,就意味着可能产生索赔;如果不签,几百号工人眼巴巴的没活干,还有可能被追责。撇开责任不说,实事求是是监理最大的良心。”监理团队连夜联系设计、专家,经过谨慎论证,短短48小时就给出了深基坑粉细砂层截渗支护和降水困难的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得到了建设单位的高度评价,也维护了参建各方的利益。

图2

临江围堰同样带来严峻挑战。长江防汛不同于其他大江大河,汛期水位高、流量大、流速快,长江大堤临时围堰的设置要确保大堤的防洪安全,并且要保证至少3个年度的汛期长期使用。监理团队积极想办法,查资料、咨询专家,通过无数次论证,结合跨堤大围封截渗方案,进行围堰稳定和基坑渗流稳定分析,编制了《凤凰颈泵站改造工程长江侧围堰专项施工方案》。评审专家经过对方案的论证,得出了该方案下实施围堰具备安全性、经济性的结论,项目工期保证率、安全保证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团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并迅速转化为保证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的助推剂。监理团队创新性提出了《养水池梯级围堰平衡水压技术在凤凰颈新站施工中的应用》,解决了汛期长江大堤沿岸不能施工的难题,解决了长江大堤渗流问题,确保了长江大堤的防洪安全。撰写的《临江河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导流及度汛技术研究与运用》在山东省水利学会交流发表,并获得山东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队伍练尖兵

在一次次攻坚克难、追求实效的攻关中,监理团队得到了参建各方认可,人才队伍建设硕果初现。

每当听到监理部门外“泡脚泡得脚丫白,心情也跟着好起来”的歌声,厨师就会喊出开饭的号子。项目所在地是长江血吸虫防治重点区域,所有人员必须穿长雨靴下基坑,夏季高温也不例外。一天工作下来,同志们的脚丫泡的泛白。但是这调皮的歌声又何尝不是年轻同志们“痛并快乐着”。

2023年6月,项目总监孙强在工地巡查时不慎摔伤导致腿骨骨折,当时正值项目建设和设备安装的高峰期。他心系工地,出院后直接回到监理部卧床指挥,一边养伤一边工作。

孙强卧床期间,副总监武传军每天奔波于设计联络会、设备验收现场和各级检查之间,深夜还要整理内业资料。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山东汉子,硬是用肩膀撑起了最艰难的三个月。

全员学习、梯队合理、人才不断档。龙信达公司的三项制度改革在监理团队中被穿透贯彻,“师带徒、老带新”人才梯队不断档。张文辉、王金武、夏登荣、孙风全等4位年长的监理工程师带出来一批年轻的监理员。边干边教,边学边干,工作认真、负责、专业技术能力强,工作氛围好,效率也不断提高。

2023年、2024年连续两个春节,监理团队采取“人员轮班作业、团队24小时不歇”的工作方式。泵站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各类仪器管道预埋、临时用电、高大模板、大件吊装、安全度汛等各项工序得到有效控制。

科技创新树标杆

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理团队参与引入了智慧物料系统、BIM建模、绳锯切割工艺等新设备、新工艺,确保了原材料进场检测高效推进,同时也减轻了监督压力。

引入了智慧工地系统,操作工人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查阅施工方案和操作要领;采用BIM三维建模和施工过程模拟,三维交底提高了作业人员感性认识;采用代入地形地貌和地质参数的三维渗流模拟,有效指导了基坑降排水系统设计。

图3

创新采用了绳锯切割工艺,有效保证了老泵站部分无损拆除和保留结构的安全。借鉴市政项目做法搭设临时钢平台,有效保证了原材料垂直入仓和大方量混凝土连续浇筑。开展了多批次螺栓孔填补水泥砂浆配比试验,攻克了螺栓孔填补砂浆与周边混凝土色差难题。

项目各施工重要节点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和安徽卫视《安徽新闻联播》多次报道。开机应急抗旱调水,标志着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并提前发挥效益,也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双线引江”格局已然形成,进入全面发挥效益阶段。

随着工程进入扫尾验收阶段,监理团队也将继续发扬忠信达观的龙信达精神,以高标准、严要求、树品牌的工作态度开展监理工作。当中央电视台镜头对准缓缓开启的闸门,厚重的责任感让监理团队明白,我们浇筑的不只是混凝土,更是旱区百姓的希望;我们监理的不只是工程,更是水利人的初心使命。(杨鹏  毕玉)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