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0月23日讯 金秋十月,正是宜人时节,漫步在槐荫黄河大堤,只见银杏渐染,堤岸如画,一派安澜壮阔与生态和美交融的景象。
这宜人景致的背后,是槐荫黄河河务局围绕“多彩槐荫”建设,创新实践工程管理“三重奏”的成果——标准化、生态化与智能化三者相互支撑、协同发力,不仅筑牢了防洪安全屏障,更在24.281千米的堤防线上,铺展出“堤固、水畅、景美、人和”的绿美新画卷。
固本强基,筑牢标准化管理“压舱石”
安澜之首,在于工程稳固。新年伊始,槐荫黄河河务局便将“完善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多彩槐荫’生态优美新高地”列为年度重点任务,全面开展提质增效行动。对标上级要求与行业规范,通过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内外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工程隐患实行“发现—上报—处置—销号”闭环管理,确保标准落地、执行到位。
在维修养护中,坚持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贯穿于工程日常管护全过程。结合堤防特点,创新实施“三段式”养护模式:春季重点开展堤坡杂草清除与水沟浪窝修复,夏季强化雨后巡查与排水系统疏通,秋季集中进行树木修剪与设施刷新,实现养护工作“季有重点、月有计划、日有落实”。据统计,今年累计整修堤防3公里,加固根石1000余立方米,工程完好率显著提高。

图1
从春到秋,每一次数据测量、每一处隐患排除,都是标准化管理深化落实的生动体现,不仅让工程面貌焕然一新,也为防洪长堤拧紧了一颗颗坚实的“螺丝”,为保障槐荫黄河的岁岁安澜打下了坚实基础。
绿满长堤,描绘生态和谐“多彩卷”
既要绿满堤岸,更要景美惠民。槐荫黄河河务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工程绿化与生态景观建设融合并进,精选优质树种草种,大力开展植树绿化,今年已在行道林、淤区、防浪林补植更新树木1.71万株,顺利完成堤肩、险工埽面植草任务,让整个黄河大堤生机勃勃、焕然一新。

图2
与此同时,该局还坚持“栽管并重”,在“管绿”“护绿”上下足功夫。适时对新植树株浇水肥料、加固支撑,保障幼苗扎根生长;采取有效生物防治措施,消灭美国白蛾、蚜虫等害虫,喷洒无公害药剂控制蔓延;及时清除杂草枯枝,保持绿地整洁通畅,让每一片绿色都能自由“呼吸”。截至目前,各类树株、草皮成活率均超95%。

图3
如今的槐荫黄河已成为槐荫区的“生态大动脉”:“黄河绿色生态之门”尽显生态法治之美,“睦里清源”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打卡地,千亩银杏林每到深秋便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观赏……这些生态景观串联成线、形成集群,共同构成了“槐荫黄河八景”,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更让“幸福槐荫”的种子在黄河岸边深深扎根。
数字赋能,激活现代化管理“新引擎”
“通过‘坝岸智能卫士’,我们能实时监测坝岸的位移、沉降情况,一旦超过预警值,系统会自动报警。”在该局工程管理科,工作人员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为工程管理“插上翅膀”。

图4
为破解传统工程管理中“巡查效率低、监管有盲区、数据难共享”等难题,槐荫黄河河务局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通过“三个全覆盖”深度应用,已经构建起立体化巡查体系:视频监控全天候紧盯堤防、险工等重点部位,实时传回现场动态;无人机自主巡飞,将巡查视角延伸至空中,实现效率质的飞跃;视频会议系统则打通指挥脉络,让会商决策“零延迟”。“智巡APP”的全面推广,使巡查人员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打卡上报、问题反馈、整改跟踪等操作,巡查效率提升超60%。而“云黄河”平台作为智慧中枢,成功打通各科室、站点间数据壁垒,将工程状况、巡查人员、监测设备、安全预警与问题处置等全要素一网统管,实现了全流程闭环管理和一屏掌控。

图5
这一系列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为工程管理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治黄事业向精准管控、智能决策迈进,是槐荫黄河交出的新时代“智慧答卷”。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回首过往,从标准化管理的夯基垒台,到生态化治理的匠心描绘,再到智能化管理的创新引领,三重举措已汇聚成槐荫黄河安澜与发展的澎湃和声。展望未来,该局将持续锚定“多彩槐荫”蓝图,不断提升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确保年度任务圆满收官与“十四五”规划顺利交卷,在母亲河畔谱写人水和谐、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杨静)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