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0月29日讯 近年来,东平管理局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紧紧围绕“法治润黄河”工作主线,持续强化水行政执法、普法宣传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夯实依法治河基础,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联勤联动聚合力,协同共建 “幸福河”
东平管理局充分发挥协调推动作用,积极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席共商、联勤联动”水行政执法机制,有效整合执法资源,凝聚河湖保护合力。
东平湖水政监察大队联合县公安局开展执法巡查,通过联席会议共同分析监管形势,梳理执法难点,细化行动方案,推动执法工作从计划部署转向实战落实。联合巡查组聚焦重点河道和堤防工程,实施拉网式排查,依法打击非法采砂、妨碍行洪、乱占乱建等水事违法行为。在此基础上,专项开展禁钓整治行动,共拆除违规钓鱼平台946处,没收渔具28件,对垂钓人员进行劝离并开展现场普法教育,切实维护河湖管理秩序。

图1
2024年,东平管理局积极助力东平县河长办,成功推动大汶河下游段创建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围绕河流系统治理与管理保护,管理局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争取专项项目资金,全面提升大汶河下游防洪工程整体面貌,严格把控施工质量与工序流程,着力彰显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深化联勤联动机制,加强河道日常监管,依托高频次巡查、严格执法与广泛宣传,实现水事违法问题动态清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工程日常管理与立体化巡查,切实提升防洪工程的安全运行能力。
文化阵地提质效,打造法治教育“新地标”
戴村坝人水法文化苑作为东平管理局重点打造的法治文化载体,于2024年完成全面提档升级。该文化苑毗邻戴村坝博物馆,占地约5000平方米,已先后获评“黄委法治文化示范基地”与“山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图2
此次提升工程对原有设施进行修缮更新,增设法治宣传栏与法治文化景观,同步完善便民休憩设施,全面优化访客体验。文化苑深度融合法治元素、水利文化与生态理念,系统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水法律法规及治河历史成就,现已发展成为集文化展示、法治教育、生态保护与休闲游览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提档升级后的戴村坝人水法文化苑,与戴村坝博物馆联动形成特色景区,迅速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打卡地,进一步拓展了法治文化阵地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法治润黄河”品牌内涵与传播实效。
普法宣传入民心,唱响全民守法“协奏曲”
东平管理局始终坚持以贴近基层、服务群众为导向,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增强宣传实效,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河湖保护的浓厚氛围。在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期间,管理局组织志愿者走进公园广场,通过悬挂横幅、发放资料、现场讲解等生动形式,用通俗语言向群众普及《民法典》《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推动法治宣传融入日常生活,有效提升了公众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图3
在巩固传统宣传阵地的基础上,管理局积极探索“新媒体+普法”模式,创作推出一批高质量水利法治宣传作品。其中,制作的《法润长河,共守碧波》诗朗诵微视频,以艺术形式传递法治精神,成为上报省依法治省办、申报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的重要成果。作品《河之殇,法之治:砂影重重》荣获水利部第三届“人·水·法”全国法治短视频大赛三等奖,彰显了创作水平的持续提升。此外,管理局联合县检察院拍摄东平湖生态保护微视频,通过真实案例与优美画面相结合,生动讲述治理成效,广泛凝聚社会保护共识。
更为深远的是,持续深入的普法宣传有效改变了地方治理观念,促成了地方政府在发现问题时主动与管理局对接、共商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从“各管一段”迈向“共同治理”,开创了“河地融合”的河湖管护新局面。
法治是河湖治理的根本保障,也是幸福河湖建设的重要支撑。东平管理局将继续深化依法治河实践,推动执法协作、法治文化建设与普法宣传深度融合,以法治力量守护黄河安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孙悦)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