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0月29日讯 黄河水静静流淌,岸边发展潮动繁忙。
近年来,博兴黄河河务局以“大抓经济”为主线,从“开源拓渠”整合资源,到“节流增效”精控成本,持续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让“开源之水”长流、“发展之树”常青。

图0
开源拓渠:凝心聚力孕育新机
“打破思维藩篱,孕育发展新机。”该局主要负责人强调:“经济发展要开源拓渠,充分挖掘资产价值,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唤醒资源,盘活闲置资产。该局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建成菌菇养殖基地,大幅节省设施投入成本。引进自动控制喷灌、通风等新技术,基本实现无人化生产,进一步压减人工成本。双重举措猛降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如今,这处“微投入、快见效”的示范点,已成功产出灰平菇等3个品种,每茬可采收900余斤,实现了预期收益,为后续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提供丰富经验。

图1
抢抓机遇,争取资金活水。紧盯省级林业补贴政策,积极申报并配合审核工作,邀请县自规局实地勘察,最终落地上图面积 90 余亩。依据黄河防汛相关文件,多次与县政府沟通,争取到防汛照明电费及运维费,保障了险工、堤防防汛照明经费。

图2
立足优势,承揽优质项目。立足渠首,发挥行业技术优势,沿着水路找项目。博兴分公司“小而精”,以优质工程赢口碑,靠稳定合作保收益,2025年已承揽2个优质水利工程项目。
多措并举:做优做强生态经济
河地融合,一路生花,黄河两岸筑起绿色长廊。
该局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大型企业,联合千乘文旅集团发展高质量龙爪槐苗圃40余亩;协同东营区政府对南展堤全线补植树株7000余棵。这种“建设融地方、收益利双方、管护有保障”的融合发展格局,不仅让工程面貌焕然一新,也使工程效益长期存续。

图3
做优做强“生态经济”,该局针对不同地块特性量身定制发展路线。在灌溉条件差的区域种国槐、榆树等耐旱树种,推行集体管理,既规避了合作风险,又确保了工程面貌。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硬骨头’地块上专种耐旱苗木,靠天吃饭,每亩年省灌溉成本150元,等苗木成材还能反哺管护经费。”对条件好的淤背区高标准配套相关设施,打造高质量果园,推行出租管理,实现“工程达标、租户增收、资产增值”。

图4
思路破冰,发展破局。开发“村局合作”模式管理防浪林土地,单位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村民负责林木管理,产出按比例分成,双方互利共赢。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大豆、地瓜等“短平快”作物,既抑制杂草节省管护费,又提高土地利用率,打造“增收乐园”。技术赋能,创新性引进“除草布”覆盖技术,在泡桐树下地表铺黑色编织布,除草保湿抗旱效果显著。
节流增效:精打细算降低成本
把过紧日子落在实处,要量入为出,精心过。无纸化办公、人走灯灭、双面打印、粉盒复新、线上采购办公用品……一件件举措成为每个博兴黄河人的行动自觉,真正实现从细节处严控支出,办公、印刷、水电等费用支出大幅下降。除此之外,该局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物业管理,通过调整人员配置、严格规范管理边界、优化服务流程等手段,物业运行成本显著降低。
要强化监督,长期过。该局创新推出预算执行 “红黄牌” 机制,对超支部门按月警示,明确“无预算不支出、超预算不审批”的红线,将公用经费等纳入监管范围,强化非刚性支出管控,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将紧日子过出高效能、新境界。
经济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未来,博兴黄河河务局将坚持大抓经济不动摇,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高波 吴汶洁)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