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5日讯 五年,是一段治黄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曲安澜长河的奋进乐章。
鄄城黄河段,自古便是黄河下游险要之地,河势游荡,水情复杂。然而,在这片曾经屡受水患侵扰的土地上,“十四五”期间,鄄城黄河人以使命为楫、以实干为帆,在52.139公里的堤防线上,书写了新时代治黄事业的生动注脚。

图1
防汛铁壁:智慧守护大河安澜
作为黄河下游的防汛要冲,鄄城黄河河务局以“万无一失”的决心,锻造起“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现代防汛铁壁。
该局持续深化“河地融合”“河军协作”,打造出以“1+N”多元力量为核心的防汛布防体系。从机械化抢险训练基地的建设,到防汛物料的轻量化、精准化革新,再到专业抢险队伍与群防力量的协同演练,鄄城黄河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防汛格局。
科技,正成为防汛一线的“新锐力量”。与高校合作研发的3D打印四角锥体,推动抢险物料迈向轻量化;防汛指挥中心实现与“云黄河·山东”平台无缝对接,构建起灵活机动的指挥网络;而“黄小智”AI语音助手,更让水情查询、法规解读“一键直达”,推动防汛工作由“人防”向“技防”智慧升级。

图2
五载坚守,织就严密防汛网。在2021年那场严峻秋汛中,全局职工逆行而上、日夜奋战,成功处置险情19处,牢牢守住大河安澜,荣获“2021年全省防汛抗洪表现突出集体”称号。
——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初心的生动见证。
工程管理:匠心雕琢绿色长廊
清晨的黄河大堤,绿树掩映,鸟鸣清脆。一名技术员正熟练操作着无人机进行日常巡查。“以前全靠两条腿,一天也跑不了几道坝,”他感慨道,“如今‘天上无人机、地上视频看’,效率翻了好几倍,问题发现也更及时了。”
这背后,是鄄城黄河河务局五年来持续推进工程管理从“传统养护”向“现代治理”的跨越。以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为方向,该局推行“物业化养护+专业巡查”模式,累计整修坝坡7.75万平方米,加固根石2.57万立方米,沿堤植树13.08万株,成功打造出一条生态优美的绿色长廊。2022年,以全国最高分通过水利部标准化管理验收,辖内2处工程获评黄委“示范工程”。

图3
在苏泗庄管理段,科技赋能的效果尤为显著。根石监测预警系统如同为202道坝岸装上了“CT机”,实现着隐患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技术手段跟上了,心里才真正有底。”段长周林耀说道。
从“人走眼看”到“立体巡查”,从手写记录到智能监测,鄄城黄河工程管理正依托“视频监控+无人机+人工”的立体化巡查体系,稳步走向“三个全覆盖”的智慧管护新阶段。正如一位老治黄人所说:“工程管理是黄河安澜的根基,必须精益求精——这份信念,从未改变。”
法治护航:法治浸润幸福河岸
在鄄城黄河畔,法治正以最坚定的姿态,守护着母亲河的安澜与生机。
“同学们知道这部法律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的保护神’吗?”在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上,该局普法志愿者的提问,引来一群小学生的热烈回应。
这个以“黄河画鄄 法润九州”为主题的文化广场,自2021年建成以来,已成为沿黄法治宣传的亮丽名片,累计接待研学团队2万余人次。2024年,广场先后入选第四批“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和“山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成为全省唯一同时获评“双基地”的单位。

图4
“八五”普法开展以来,鄄城黄河河务局累计开展大型普法宣教活动31次,利用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活动57次,“法律十进”50余次,设立法律咨询站11处,出动普法人力445人次。“出门有法、抬头见法、说理用法、办事循法”的浓厚氛围,让法治意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此,法治不再是抽象条文,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2024年10月,该局被评为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
五年来,鄄城黄河人累计巡河里程超过18万公里,依法制止违法行为93起,拆除违章建筑0.6万平方米,查处非法采砂案件5起。其中,2024年旧城非法采砂案的典型经验被制作成纪录片,在全河流域推广,成为以法治硬手腕守护母亲河的生动写照。
文脉传承:初心如磐谱写新篇
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文化苑,坐落于鄄城黄河河务局苏泗庄管理段内,距离“人民治黄发端之地”临濮镇仅一公里。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一段段治河往事,正被静静地诉说。
“我妈妈就是‘三八女子船’的一员。”青年干部王洁站在舞台剧《向阳花开》海报前,语气里满是动情与自豪。该剧以全河首支“三八女子船”机淤固堤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生动再现了当年女船员们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巾帼风采,并荣获黄河工会情景剧大赛一等奖,让老一辈的治黄精神,在新时期焕发出熠熠光辉。

图5
2022年以来,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鄄城黄河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一代河官王化云治河文化展区相继落成,共同构筑了以黄河红色治理文化为核心,兼具历史底蕴与展现当代治河成就的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文化苑。
伴随着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一系列荣誉也接踵而至:该局先后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典型段”,并作为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历史与现实在此交融,文化与水脉相映生辉,这片初心之地,正成为传承黄河精神、展示治河成就的重要窗口。
大河奔流,昼夜不息。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鄄城黄河河务局局长妙心瑞言语坚定:“治黄事业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继续用智慧守护安澜,用法治护航发展,用文化凝聚力量,让母亲河更好地润泽民生、造福一方。”鄄城黄河人正以昂扬之姿,在新时代的奔腾画卷上,继续挥毫书写“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鄄城新篇。(李志生 牛思涛)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