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7日讯 在黄河下游的济阳河段,一代代治黄人以血汗筑堤、以忠诚卫河,用行动守护着黄河安澜。而在他们身后,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济阳黄河河务局的档案工作者。他们不握铁锹,却以卷为堤;不驭激流,却在方寸间守护着治黄记忆。他们让黄河故事“活”在档案中,让时代精神“亮”在卷宗里。
夯基固本 以制度之力筑牢档案管理根基
档案工作虽不显山露水,却关乎事业长远与治黄根基。济阳黄河河务局始终把档案管理纳入治黄工作全局谋划,坚持高位统筹、科学布局。该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档案员1名、兼职档案员8名,均为本科学历职工,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形成了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稳定高效的档案管理队伍。
以法为纲、以制为本。该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治黄工作实际,修订完善《济阳黄河河务局档案工作规章制度》,涵盖岗位职责、接收整理、保管安全、查阅利用等27项内容,构建起档案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的“骨架”。与此同时,建立重特大事件档案收集机制,重大水情、工程建设或防汛抢险任务资料均能“事发即收、过程留痕、全程归档”。为保障档案资源结构科学合理,还成立了档案鉴定小组,定期评估到期档案,实现精细管理。
制度上墙、责任上肩,济阳黄河的档案管理从此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有序可行。

(图一 济阳黄河河务局档案管理制度)
数智赋能 从“纸上档案”到“云端记忆”
档案工作看似静默,却是信息安全的“防火墙”。为了让每一卷档案都能“安全呼吸”,济阳黄河河务局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档案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防盗门窗、安防监控、烟雾报警、温湿度自动调控设备,配置除湿、防虫、净化等设施,确保档案安全存放、长期可用。每年两次的安全检查与消防演练已形成常态,为档案安全筑牢防线。

(图二 济阳黄河河务局档案库房安全系统)
在数字治黄大潮中,济阳黄河河务局主动融入数智转型新征程。制定《济阳黄河河务局“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指南》标准建设数字档案室,配备世纪科怡V5.0档案管理系统,形成“信息录入—数字挂接—安全备份—在线查阅”的一体化工作链条。目前已完成库存1986以来文书、科技照片及实物等档案25万页的数字化扫描,整理目录2万余条,传统载体数字化率超80%,实现在线查询、智能检索与共享,查阅效率提升3倍以上。

(图三 山东黄河档案信息管理一体化系统)
“以前翻几层柜子、找半天,现在几秒钟就能调出档案。”档案员张建华如是说。
从厚重的纸卷到灵动的数据,济阳黄河档案人完成了一场无声而伟大的“记忆迁徙”。
赓续文脉 让档案说话,让历史发光
档案是历史的底片,更是精神的延续。在济阳黄河河务局荣誉室,一张泛黄的奖状与一枚奖章静静陈列——那是“特等功臣戴令德”的荣誉档案。1949年秋汛,他以血肉之躯堵住黄河决口,为华北平原安澜、为开国大典顺利举行立下奇功。这份珍贵档案,跨越七十余载,依旧闪耀着治黄人的忠诚与担当。

(图四 特等功臣戴令德奖状)
近年来,该局不断拓展档案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通过编撰《济阳黄河大事记》《济阳黄河志》《济阳黄河宣传画册》,并参与《山东黄河记忆》《河济泉城》《筑梦黄河》等出版物的编写,用档案讲述治黄故事、赓续精神血脉。同时,每年“6·9国际档案日”,该局通过展板展示、知识竞答、讲座分享、档案展览等形式,让干部职工走近档案、理解档案、善用档案,并推出手机支架、环保手袋等特色文创产品,使档案真正成为“会讲故事的历史”。

(图五 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
“十四五”期间我局档案事业取得显著突破。2021年获评“山东省档案业务建设示范单位”,2023年通过水利部档案规范化二级复核,并获济南河务局档案工作先进单位表彰;2024年通过水利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验收。同时,智能防护平台、数字档案室、安全管理系统等科技创新项目获省级奖项,充分彰显了我局档案工作的创新实力与引领作用。

(图六 济阳黄河河务局荣誉室)
如今,从“藏档于柜”到“用档于智”,从“手工归档”到“数字赋能”,济阳黄河档案管理实现了从基础保障到战略支撑的跨越。一张张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治黄决策的依据、文化育人的载体、科技创新的资源。未来,济阳黄河河务局将持续推进档案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档案管理中的深度应用,不断提升档案治理现代化水平,让档案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廉雯心)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