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满目新 幸福黄河济泉城

——济南黄河河务局“十四五”工作纪实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11-10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11月10日讯   “十四五”的五年,恰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五年,也是济南黄河华丽蝶变的五年。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之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唯一支持设立的实体性新区,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被赋予了“走在前”的殷切期望,而黄河便是“新济南”破局起势的重要支撑点。

图1

从浊浪滚滚到安澜润城,从滋养之盼到水脉共生,从杨柳固堤到多彩廊道,从单一治理到融合兴城……五年来,济南黄河河务局坚持党建引领,以数字长平、多彩槐荫、文韵天桥、法润历城、和稳章丘、福美济阳“六大高地”建设为抓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治黄兴河时代答卷。

这是深耕防汛、筑就安全屏障的五年

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但我们已不只是“被动应对”,而是遵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通过“技防+堤防+人防”三位一体的现代化防汛体系,牢牢把握了确保黄河岁岁安澜的主动权。

“以前巡堤靠脚力,现在靠无人机和视频‘天眼’。”一位基层巡查员感慨道。五年来,济南黄河河务局建成305处视频监控、28架无人机、30套视频会议软终端,物联网水位站、AI智能识别水尺等新技术新设备“上岗”,实现视频监控、无人机、防汛会商“三个全覆盖”,水位自动遥测、险情远程观测成为工作新日常,防汛调度从“经验判断”迈向了“智慧决策”。

随着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全面竣工,22处河道整治工程投入使用,5条防汛路完成翻修,济南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济南黄河河务局高度重视工程运行维护,累计完成102个防汛应急项目,消除980处工程隐患,及时抢护258处险情,悉心呵护着守卫安澜的“水上长城”。

图2

从连续四年在山东防汛工作考核中获得第一名到勇夺山东黄河防汛抢险技术大比武第一名,从成立青年防汛预备队60人到培养山东黄河防汛专家19名……济南黄河河务局将防汛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压实各级各类防汛责任,构建沿黄防汛布防体系,建设防汛抢险演训基地,推行“1+N”防汛队伍和“1+N”物资保障模式,先后获评山东黄河防汛先进集体和先进典型16个,锻造出一支敢打敢胜的“黄河铁军”。

值班室通明的灯火、风雨中驻守的坝头、抢险点挥洒的汗水……回首5年,济南黄河成功防御10次洪水过程,战胜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洪水,一幕幕防汛抢险的动人场景如在眼前,这是济南黄河人用行动兑现的承诺,这是济南黄河河务局用担当谱写的安澜长歌。

这是生态建设、描绘水畅景美的五年

春风和熙时,大堤两侧紫叶李竞相绽放,“樱花大道”十里飘香,编织出一条粉红色的浪漫长廊。

夏日炎炎时,黄河波涛澎湃,在滩涂勾勒出壮美的“潮汐树”。翻涌的水声中,葱郁的丛林下,是蝉与蛙的欢歌。

秋阳灿烂时,千亩银杏林透射金色光辉,百亩油葵花映照温暖笑容,“女神一号”旅游公路开入粉黛乱子草的海洋。

图3

冬雪皎洁时,云海荡漾漫过长河,雾凇凛冽挂满枝头,冰凌如莲绽放水面,百里长河如入仙境。

徜徉济南黄河畔,岸边防浪林以“绿盾”之姿护佑河岸、堤坝行道林以“绿墙”之形阻隔风沙、淤背区防护林以“绿毯”之态铺展生机,共同勾勒出灵动的生态画卷。人们驻足河畔,任河风拂去疲惫,不少市民感叹:“黄河边成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图4

五年来,济南黄河河务局持续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管理全面标准化,更新补植树株21万余株,绿化提升淤背区1万余亩,建成6处郊野公园,构建起沿黄绿色生态走廊,昔日“防洪线”已成为今日“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靓丽“风景线”。历城黄河河务局更是收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殊荣。

2025年10月,趵突泉地下水位攀升至30.32米,创下近60年来最高纪录,趵突泉再现“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胜景。自2003年济南启动“保泉工程”以来,趵突泉再也不曾停喷,重要因素便是通过黄河水补给和置换地下水,据济南泉水保护团队监测模型显示,黄河水占济南地下水补给量的40%以上,成为维系泉涌的关键外部水源。

济南市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而黄河是济南市最大的客水资源。五年来,济南引黄供水30多亿立方米,其中应急抗旱用水1.1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多次春旱、夏旱难题,让“黄河大米”持久飘香。通过引黄供水,不仅保障了济南泉水持续喷涌,更改善了玫瑰湖、白云湖等湿地生态,呈现了玉清湖水库波光粼粼、龙湖湿地飞鸟翔集的生态美景。    

这是依法治河、守护清水绿岸的五年

“建成5处黄河巡回法庭、5处法官工作室、4处检察官工作室,4处司法修复(保护)基地。开展联席会议289次、联合巡查348次、联合专项行动105次。”这一个个数字,见证着济南黄河探索水行政联合执法协作的不懈努力。

“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复杂性、协同性和整体性,决定了流域与区域协同推进水行政执法的必要性。

济南黄河河务局积极推进市、县两级水行政联合执法协作平台建设,先后与公检法司等14家单位建立生态保护联防综治机制,成立全省首个黄河生态保护联防综治办公室、首个黄河滩区迁建新区法官工作室、首个具有行政编制的检察官工作室,让执法从“单打独斗”变为“合力攻坚”。

图5

7月26日,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法槌落下,标志着历城黄河6起侵占黄河防洪工程诉讼案一审全部胜诉。被告于判决生效起十日内搬离占用的淤背区工程,清除自建地上附着物,恢复防洪工程原貌,并支付原告相应占用费。该案例入选了济南法院十大环境资源典型案例。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五年来,济南黄河共制止水事违法行为1278起,立案查处违法案件67起,多起违法侵占黄河防洪工程案件胜诉,一批违法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依法维护了黄河防洪工程安全和水事秩序,河湖生态得到大幅改善,其中黄河济南历城段入选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黄河济南平阴、天桥两段入选山东省黄河国家风景道典型段。

与此同时,济南黄河河务局坚持普执并举,聘请普法联络员、招募普法志愿者,让法治理念沿河扎根。因地制宜建设13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形成“一轴九区多节点”的法治风貌带,让清水绿岸成为市民共享的法治课堂——法治,已然成为了守护幸福河的“隐形堤防”。

这是河地融合,共谱发展篇章的五年

“我们的文化品牌是‘河济泉城’,下方三条黄线象征济南黄河‘三河故道’的历史,上方三条蓝线象征“趵突泉”,黄色线条托举着蓝色线条,形象地传达了‘一条河托起一座城’的意涵。”办公室里,张含婧设计的济南黄河文化标识得到一致通过。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指引的方向。济南黄河河务局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与城市建设同频共振、深度协作,河地融合成果覆盖了交通、生态、文旅等多个领域。

过去,济南黄河两岸通行依赖少数几座桥梁和浮桥,南山北水的天然阻隔让济南变成东西拉长的“老油条”, 限制了城市发展空间。完善交通网络,“跨过黄河去”势在必行。济南黄河河务局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加快跨河桥隧进程,规划的跨黄“四桥四隧”通道中已有“四桥两隧”顺利通车,跨河通道平均间距缩小到4.6公里,未来还将缩小到2公里,密度将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拥河发展城市相当,使黄河真正成为“城中河”。

图6

暖阳下,银杏文化节伴千亩黄叶启幕;堤防上,黄河马拉松选手迎着河风逐浪奔跑;林道里,健身的市民悠闲穿过……厚重大气的汉唐风鹊华楼——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拔地而起,多姿多彩的国际泉水节、河灯文化艺术节、鲁筝艺术节、黄河摄影展等文化体育活动竞相登台,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过程中,也让黄河成为济南文旅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图7

兼具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进行了全面升级,先后获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等多项荣誉,搭建了济南市中小学研学基地、黄河普法基地等平台,成为市民青睐的打卡地,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图8

在济南市政府近日公布的《济南市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5—2035年)》中,明确提出加强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平阴沿黄旅游公路、鹊华城光精品示范线路、济章田园观光体验线路等主题系列旅游线路,为将来的繁荣发展铺开了新的蓝图。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硕果盈枝。回望“十四五”期间,济南黄河河务局交出了一份防汛安澜、生态优美、民生改善的优异答卷。面向未来,济南黄河河务局将继续保持赶考的心态、战斗的状态、奋进的姿态,书写幸福河建设的济南新篇章!(李赛赛  安红心)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