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13日讯 大河为卷,岁月作答。
翻开“十四五”郓城黄河水旱灾害防御的“时光笔记”,每一次前行、每一份努力、每一件实事,都是起笔不凡,落笔精彩。从“十四五”人才培养中稳步蓄力,在科技治河中破局突围,在防洪保安中践行使命,在引黄供水中润泽民生,这是郓城治黄人不断攀高逐新,勇毅前行,交出的“十四五”郓城黄河安澜满分答卷。

5年,在治黄历程中仅是弹指一瞬,但对于郓城治黄人来说,过去的5年,是砥砺奋进、意义非凡的5年,也是步履铿锵、锐意进取的5年。
筑牢屏障:大河安澜的“硬核”防线
“堤身加厚、坝头加高,现在的黄河大堤比以前结实多了,汛期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家住黄集镇黄河岸边的王大爷年过七旬,亲眼见证了堤防从土坝到标准化工程的变迁,也亲身经历了从“谈汛色变”到“从容应对”的转变。这背后,是“十四五”时期不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补齐设施短板,强化防汛准备,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所交出的亮眼答卷。
“十四五”期间,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捷报频传。郓城黄河河务局紧抓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各项工程落地实施。2023年4月,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进入主体建设阶段,该局克服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截至目前,建成28.075千米标准化堤防体系,1座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全部完成通水验收,为沿黄灌区粮食丰收提供保障;新建(改建)32道坝岸,为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再添硬核“王牌”“底牌”。昔日传统的防洪工程,如今建设为统一标准,功能完备、防护有力的全域性防洪防护体系,为守护黄河安澜,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筑牢了坚实屏障。

此外,郓城黄河河务局积极推动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倾力打造黄河“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安全长廊,沿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路在景中、景在路旁”的生态画卷,既改善了环境,又带动了沿黄旅游发展。
除了工程建设,完善的防汛机制是防洪安澜的另一重要保障。郓城黄河河务局积极推动县政府出台《郓城县黄河防汛职责》,明确各级行政首长的防汛责任,实现防汛责任制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建立“1+N”多元力量防汛抢险模式,整合专业抢险队、乡镇应急分队、民间志愿队等力量,定期开展联合演练,形成“专业+属地”的联动格局。

5年来,郓城黄河河务局坚决扛牢防汛天职,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先想一步,多想一层,全力争取防御的最大主动和先行保障。相继开展河势查勘、隐患排查、校测零高、检修设备、摸清工程底数;制作了《巡堤查险明白卡》,及时调整充实防汛抢险队伍,完成水毁工程修复,梳理汛前准备工作清单,更新公示“三个责任人”名单,扣紧防汛工作责任链条,形成全员参与的防汛安全责任体系,用行动守护了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今,大河两岸一派人水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智水新篇:从“人海”到“云海”
科技,曾是制约防御洪水的瓶颈。“十四五”期间,它成为了郓城黄河跨越赶超的先行官,防灾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智变”。
“以前巡堤,靠腿走、靠眼看,一天下来几十里路,漏看、误判在所难免。”老职工于师傅回忆道。
如今,变化翻天覆地。无人机每日定时起飞,对全线堤防及河道工程进行自动化巡查,高清摄像头画面实时回传。
“智巡APP”成为一线职工的“掌中宝”。巡查任务自动派发,隐患拍照上传,整改情况实时反馈,形成管理闭环。视频监控系统覆盖所有重点险工和控导工程,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

“我们在建设‘数字孪生山东黄河’郓城节点。”副局长罗永平介绍,“现在,整个郓城段的水情、工情、险情,都能在云黄河山东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查询、动态推演。预案不再是静态文本,而是能‘活’起来的智能响应系统。”
信息时代,如何为黄河水安全保障插上“智慧之翼”?
“十四五”以来,郓城黄河河务局以需求为牵引,以数字化、智慧化为目标,积极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各管理段购置无人机,30处视频监控沿河合理分布,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工程全覆盖巡查模式,实现了水旱灾害防御从“经验型”向“精准型”,从“人防”为主,转向“人防+技防”深度融合,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智慧决策的质变,不仅省了“脚力”,更赋能了防御效力。

薪火相传:治黄人的“传帮带”
“治河之道,唯在得人;人强则河安,人弱则河危。”该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百的这句话,时刻印在每一位郓城治黄人的心中。
“小张,知道为啥我们巡堤要特别注意‘獾洞’吗?”于师傅一边走,一边问新入职的张政。
“因为獾洞隐蔽,遇高水位易形成渗流通道,引发管涌,是‘堤防杀手’。”张政认真回答。
“对!“白蚁虽微,可溃千里之堤。”“我们不能只盯着大水,更要防住‘小患’。”于师傅拍拍他的肩,“但光有经验不够,你们年轻人懂技术,要多研究系统,多提想法。咱们‘老带新’,把本事传下去。”

这种“传帮带”的传统,在郓城黄河河务局蔚然成风。该局以“育新人、强骨干、传经验”为抓手,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首席技师+青年突击队”双轮驱动机制”,为每位青年职工配备“双导师”——一位技术专家,一位管理骨干。进而技术传承从“一枝独秀”到“桃李满园”。
更令人瞩目的是,为打破“壁垒”,该局紧贴实战需求,自行研制物资管理“云网络”,建成智慧化物资管理体系,实现了物资扫码出入,真正确保应急物资平时备得足、管得住、储得好,关键时刻拉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李主任,我有个想法。”一次防汛复盘会上,张政提出,“能不能把仓库物资进行云平台管理?这样领取物资会更精准更便捷。”
李天宇眼前一亮:“好主意!来,我们一起设计个方案。”
在老同志的指导下,张政牵头的“智慧化防汛物资管理系统”项目成功落地,获省局科技创新奖。
5年来,郓城黄河河务局持续拓展“防汛业务+”建设,激发青年干部学习热情,达到老带新、新促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4人被山东省局认定为防汛抢险专家,培养青年技术骨干20余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专业互补、充满活力的治黄铁军。
润泽良田:引黄润物细无声
水旱灾害防御,不仅是“防”,更是“兴”。郓城黄河人深知,黄河水,既要管得住,也要用得好。
2024年夏,黄河流域遭遇大范围持续高温,降雨持续偏少,正值“三夏”关键时期,给全县作物播种和出苗带来了严峻挑战。
“再不下雨,这季庄稼就要减产了!”种粮大户胡合修焦急万分。
面对来势汹汹的旱情,该局立足实际,迎难而上,按照“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的要求,通过水工程精细调度、引黄供水技术指导等措施,着力保障供水安全,黄河水顺着纵横交错的渠道,汩汩流入干渴的田野,浇灌了干涸的土地,保障了民生,撑起了夏粮丰收的“底气”。如今的沿黄灌区,不仅是粮食丰产的“粮仓”,更是农民增收的“福地”。

“真没想到,100多亩玉米还能丰收!”胡合修驾驶收割机时,激动地对巡查员说。
树高千尺,命在根基。粮产万担,脉在水利。
5年来,郓城黄河河务局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科学调度,精准保灌,累计引黄用水超7亿立方米,聚力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每一滴水流都凝聚着守护的力量,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丰收的喜悦,切实做到以有限的汤泡更优质的馍,大旱之年实现了供水无虞,粮食丰收,这一承诺在“十四五”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
5年奋斗,如洪流奔涌,不复西归,却在堤防之上、坝岸之间、数据之海,刻下了一道道不可磨灭的郓城黄河治水印记。
大河安澜,非一日之功;治水兴水,需久久为功。立于“十四五”收官之年节点回望,风雨兼程,脚踏实地。下一个5年,即将在炽热的期待中,踔厉奋发,披荆斩棘,浩然前行,让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远安澜东去,润泽千秋。(苑司锐)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