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页记录里的“守护密码”

东平黄河河务局工程巡查纪实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11-14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11月14日讯   在黄河的滔滔水流与东平湖的粼粼波光交汇处,一部厚重的“数字日志”正悄然记录着母亲河工程安全的每一下脉动,东平•云黄河工程运行维护智能管理平台里一千余页的巡查记录,如同一部详实的治黄当代史,每一页都镌刻着巡查人员坚实的足迹,每一行数据都凝结着他们对黄河安澜的执着。

这千页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新一代黄河人用责任与智慧熔铸的“守护密码”。

数字赋能 智护升级

东平黄河河务局所辖50余公里堤防、8处河道整治工程和11座大中小型水闸,巡查任务繁重,传统的巡查方式曾长期面临效率不高、覆盖不全、记录分散等挑战。

随着工程运行维护智能管理平台正式投用,宛如一场甘霖,为工程管护工作带来了深刻变革。平台将分散信息统一至线上,巡查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实时上传问题并精准定位,管理人员可在线掌握全线动态、分派任务。通过接入关键点位视频监控并运用无人机巡检,拓展了“远程+立体”巡查方式,有效弥补了人工巡查盲区。这一转变使巡查流程实现线上化、标准化、可追溯,形成了从发现到处置复核的管理闭环。

“过去巡查全凭纸笔记录,顶风冒雨、跋涉往返,归来还需埋头整理台账;如今只需手机拍摄、数据上传,巡查记录实时生成,问题追踪一目了然。”老职工刘殿秋轻触平台终端屏幕,感慨不已。

数字化平台与人工巡查的高效协同,正构筑起黄河安澜的首道防线,让工程守护更加精准高效,成为融入日常的“守护密码”。

脚步丈量 较真守护

智能管理平台虽然实现了巡查流程数字化,却从未削弱巡查人员现场研判的核心作用。在线上闭环与线下巡检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下,“较真”二字依然是该局职工巡查工作的精神底色。

“巡查绝非走马观花,要像中医问诊,讲究‘望、闻、问、切’。”青年职工李长圣的巡查包里,卷尺、手电、记录本一样不少。他曾在视频监控巡查无问题坝段,徒步巡查发现根石出现松动、变形问题,并及时上传平台处置。“手机不能代替弯腰,屏幕后头还得有一双‘铁脚板’。”

老职工张宗勇的“较真”则带着温度。在庞口防沙闸泄水期间,一次夜间视频监控巡查,由于光线较弱,现场情况无法全面掌握,他立即驱车赶往,发现水闸下游有村民趁着夜间拉网捕鱼。他一边劝阻,一边用法规条文耐心讲解。“工程要守,人心也要守,”他在巡查备注中写道,“一句解释,比十道监控更能防患于未然。”

这一千余页记录,正因为浸润了这般“较真”与温情,才成为连接工程管理与百姓理解的桥梁。这份用脚步丈量出的“较真”精神,便是巡查人员恪守的守护密码,让工程守护既有雷霆力度,亦含春风温度。

精神赓续 薪火相传

在数字化巡查与“较真”精神交融的守护实践中,东平黄河河务局的传承脉络愈发清晰。那一千余页平台记录的背后,跃动着的是生生不息的守护薪火。

该局银山管理段段长王广伟,守护黄河二十载春秋,他的经验犹如一部活的“治黄宝典”。他坚持每月带青年职工“走现场”,在工程上实地讲解:“瞧这里的堤坡土质,疏松处易生浪窝,需重点查看;这些排水沟务必保持通畅,一旦积水难排,增加堤防安全隐患。”年轻人簇拥身旁,凝神聆听,不时发问,王段长总是娓娓道来,将积累的巡查要领、险情判识方法等通过“线上案例+线下踏勘”的方式悄然传递。

青年职工战祥辉,初涉黄河工作时,既感新奇亦存迷茫。在王广伟段长的言传身教下,她逐渐掌握了巡查工作的精髓。一次日常巡查,她敏锐发现在一处堤坡草皮下藏着浪窝,她立即运用所学,精确测量流失土方并详细记录。返回后及时上报,确保潜在安全隐患得以及时处置。战祥辉深有感触:“我们段长传给我的,不只是一身泥一身土的巡查功夫,更是从数据中‘读’出隐患的洞察力。”

正是这种薪火相承、与时俱进的守护密码,让黄河安澜的基石在数字时代愈筑愈坚。

这千页巡查记录,既是“数字赋能”与“脚步丈量”深度融合的实践见证,更是“精神赓续”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它记录着从传统巡护到智慧管理的智护升级,镌刻着一线职工风雨无阻的较真守护,传承着代代黄河人接续奋斗的薪火相传。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东平黄河人始终以脚步丈量责任,用数据驱动研判,靠传承凝聚力量。他们将科技之力、实干之风与精神之光熔铸成守护母亲河的“密码”,让守护母亲河的使命在创新中延续、在坚守中升华,奋力书写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答卷。(田雨晨)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