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17日讯 九曲黄河奔涌向前,青春力量向“河”而聚。10月29日,菏泽黄河河务局青年干部培训班成功举办。一群心怀热忱的青年治黄人,以梦想为舟、以学习为桨,在思想淬炼、实践锻炼、视野拓展中完成了一次“充电赋能”的深度之旅,为菏泽黄河保护治理事业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溯先辈足迹,承治河初心
“治黄先治心,廉字立根基。”培训首日,“银发宣讲团”成员、原副局长侯光华结合自身数十年治黄生涯,将弘扬黄河文化与恪守廉洁底线相结合,从老一辈河官“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初心,到如今建设“智慧黄河”的笃行实干,侯光华用朴实的话语、鲜活的故事,为青年干部深植清正廉洁的种子,浇灌出深厚的文化自信与职业荣誉感。

走进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文化苑,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斑驳的办公桌椅、泛黄的治河图纸,与墙上“战天斗地保家园”的辉煌成就交相辉映,无声诉说着老一辈治黄人在艰苦条件下开创人民治黄事业的奋斗史诗。在鄄城黄河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古老的埽工、柳石枕等技艺,展现了中华民族与黄河水患斗争的惊人智慧,青年干部们围在传统工具前,触摸着粗粝的麻绳与石块,对“因势利导、就地取材”的治河哲学有了更深领悟。
赴工程一线,练过硬本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课堂之外,学员们深入刘庄管理段、高村管理段两个基层前沿阵地,在“最美导师”马梁的带领下开启“沉浸式”现场教学。马梁手把手教青年干部辨识黄河工程、讲解抢险技术要点,让大家对黄河工程的基本知识有了最直观、最深刻的理解,让“黄河工程基本功”从书本走进现实。

更让学员们振奋的是科技治河手段的现场演示——“三个全覆盖”系统大显身手:无人机巡堤实时回传高清画面,精准捕捉坝岸细微变化;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站岗放哨”,工程安全尽收眼底;远程视频会商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调度指令“一键直达”。青年干部们直观感受从“人防”到“技防”的深刻变革。“原来科技能让治河更精准、更高效!”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所学转化为推动传统治河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实践动力。
观大河全貌,强使命担当
为拓宽治黄视野,培训班组织学员走出菏泽黄河,赴河南兰考、郑州开展跨区域研学。
在兰考黄河东坝头黄河治理展览馆,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与黄河治理深度融合,让学员们深刻领悟到“治黄为民”的初心真谛。站在毛主席视察黄河的东坝头,眺望奔腾不息的河水,青年干部们抚今追昔:“守护黄河安澜,就是守护百姓的幸福家园。”

走进郑州黄河博物馆,一部跨越千万年的黄河史诗徐徐展开:从远古洪荒到盛世安澜,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人民治黄的伟业,从自然地貌的壮美到灿烂文化的传承,系统性的观览让学员们对黄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了全局性认知。“原来每一滴黄河水里,都沉淀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与奋斗精神。”学员姜远收感慨道。
历史的警钟在1938年花园口决口处纪念碑前敲响。肃立碑前,学员们凝视着“决口遗址”的铭文,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以水代兵”的悲怆往事,让“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深植心间。“守护黄河安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大家握紧拳头,誓言铿锵。
学宣传之道,讲黄河故事
新时期治黄工作,既要“会干”更要“会讲”。培训班专程安排学员赴黄河报社“取经”,郭旭帆主任从新闻点的敏锐捕捉、稿件的精准撰写到新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倾囊相授。

她强调:“青年干部既要做防汛抢险的‘冲锋者’,也要做黄河文化的‘传播者’。”这堂“赋能课”为学员指明了“复合型人才”的成长方向。
扬帆启程,续写黄河新篇
结业典礼上,学员代表动情分享:“这次培训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能力的加油,更是一次使命的接力。我们寻到了治黄的根与魂,练就了更过硬的本领,更看清了肩上的千钧重担。”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培训虽已结束,但学习永无止境,奋斗正当其时。菏泽黄河的青年力量,正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重返各自工作岗位,将把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推动菏泽黄河保护治理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黄河乐章中,奏响更加嘹亮的青春音符。(魏发轩)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