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韵 文脉绵长

——聊城黄河河务局“十四五”时期黄河文化建设纪实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11-18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11月18日讯   大河奔涌,时代潮鸣。

一条黄河,一部中华文明的史诗。当她流经鲁西大地,与古老的京杭运河在聊城“握手”,便激荡出一片新时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热土。

“十四五”的五年,是时光长河里的一瞬,却是聊城黄河河务局书写文化新篇的浓重一笔。聊城黄河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在守护与传承中激活千年文脉,在创新与融合中奏响新时代的“黄河之声”,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建设答卷。

起笔:从安澜之梦到人文之光

极目远眺,黄河在聊城奔涌向前,挥洒出壮阔的笔触。坚如磐石的防洪工程,如同盖在大地上的厚重印章,定格了岁月安澜。

然而,这份安澜的背后,是一部写满忧患的厚重历史。曾几何时,黄河是横亘在鲁西大地上的一道沉重梦魇,于鲁西人民而言,“黄河”二字是悬于顶上的忧患,是防汛抗洪的紧绷神经。人民治黄以来,一代代聊城黄河人以实干与担当,重塑着人与黄河的千年契约,书写着岁岁安澜的伟大奇迹。

随着历史的脚步迈入“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聊城黄河人深刻认识到,黄河之于聊城,其意义远不止于防汛抗洪的安澜保障,更在于她是承载着千年文脉与集体记忆的深厚文化载体。

理念的深化,是“十四五”聊城黄河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大河安澜,更是那条流淌在民族血液里、浸润着千年记忆的文脉。”在黄河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该局主要负责人指出。

这一认知的升华,催生了该局文化建设思路的迭代。最初的“一区两点三线”确立了该局文化建设的基础格局,随后升级为“一区一轴两翼三线”,明确了以黄河文化、运河文化、金堤河文化三大历史文化特色的发展动能,最后,在反复的调查研究与理念碰撞中,确定为“一区四园三线”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一区,即聊城黄河文化建设核心区,它以河道、防洪工程、涵闸为骨骼,以历史文脉、生态景观、现代工程为肌理,串联起聊城黄河的历史与未来。四园,即地理标志文化园、引黄涵闸文化园、北金堤主题文化园、法治文化园,它将聊城黄河独特的地理坐标升华为文化地标,让沉默的工程开口说话,让厚重的人文浸润心田。三线,即遗产保护线、文化传承线、文明建设线,它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面向未来的活态传承,更是对黄河文化时代命题的响亮回应,它如同三条脉络,为整个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

一区、四园、三线,共同组成了一个有筋骨、有血肉、有灵魂的有机生命体。它们不是地理空间的简单拼接,不是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的机械罗列,而是文化脉络的深度融合,是聊城黄河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深情对话。它以水为魂,以文为脉,让聊城黄河升华为一部可读、可感、可传承的立体史书。

从“探索”到“定型”,该局文化建设体系几经演变,脉络日益清晰,格局更为舒展,动力更为强劲。这一过程,正是聊城黄河人对自身文化资源理解不断深化、建设思路日趋成熟的生动注脚。

深耕:唤醒沉睡的记忆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聊城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始于对文化血脉的系统探寻与倾心守护。

为全面梳理聊城黄河文化资源,该局第一时间组建文化建设专班,由分管领导带队多次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深入挖掘聊城黄河历史遗址和文化遗迹。此外,该局深化河地融合发展,协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市直有关单位深入开展沿黄资源普查和梳理,系统掌握沿黄村落文化遗产分布情况。

“我们要立足北金堤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充分挖掘北金堤文化特色,抓好自身定位,展现文化园区的独特风貌。”在莘县北金堤,该局文化研究专班正在开展北金堤文化资源调研。这已是该局文化研究专班第四次深入黄河、北金堤沿线开展系统性文化资源专题调研。

五年来,聊城黄河人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使命感,持续俯身于沉厚的历史卷帙与鲜活的文化记忆之间,系统整理出九大类103项聊城黄河文化调查名录,成功推动24项水文化遗产入选《大河钩沉—山东黄河水文化遗产辑录》,联合聊城市水利局申报30项山东省水利遗产。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指导,该局不仅摸清了文化家底,更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资源数据库,为聊城黄河文化建设体系的精准定位与特色塑造,提供了坚实支撑和独特视角。

然而,记录并非终点,让遗产“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保护。该局与聊城市文物服务中心联手打造的“大河长歌——黄河文化与文物”特展,便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唤醒”仪式。那些曾深藏于古老碑拓、泛黄图卷的聊城黄河记忆,在聚光灯下重获新生,向今人无声地诉说往昔的波澜壮阔。

而那些精心设计,承载着聊城黄河时代记忆与特色文化的园区,便成为沉浸体验聊城黄河文化的重要“剧场”。在艾山卡口地理标志文化园,你能触摸到黄河下游最窄处的“脉搏”;在陶城铺地理标志文化园,你能聆听到三河文化的交响;在北金堤主题文化园,你能领略到这座千年古堤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内涵;在位山闸主题文化园,你能了解到这座百年水闸的前世今生;而即将建设完成的位山闸历史文化园,也将把位山闸厚重的历史镌刻进一座连接往昔与未来的文化地标,向每一位到访者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治水智慧与黄河精神……黄河文化,于此不再是单纯的字符,而是拂面的风,是脚下的土,是抬眼即见的风景。

新韵:奔流向未来

保护与传承,是文化建设的根基;创新与发展,则是其奔涌向前的引擎。“十四五”期间,聊城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正是一场让古老文明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新路径,在于“数字”与“创意”。在数字时代向数智时代转型的当下,推动黄河文化多元化、智能化传播,成为黄河文化建设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该局精心打造“星河聊源 融汇传城”文化品牌,开设“黄河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里的传统节日”等多个专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聊城黄河保护治理巧妙融合,广受赞誉。“新军漫画”则以幽默灵动的笔触,将黄河保护治理成效转化为轻松的艺术表达。该局还运用AI等技术,让古老的堤坝“动态复原”,让治水先贤“亲口诉说”。该局职工自主搭建完成三河文化云上展馆,实现了文化建设成果的数字化展示。与此同时,一批融入聊城黄河文化基因的文创产品——文创月饼、鼠标垫、冰箱贴、明信片等,在创意之下,蜕变为承载历史与艺术的符号,编织进当代的文化肌理之中。

新媒介,在于“沉浸”与“体验”。该局结合传统治黄技艺自编自演舞蹈《旗星闪耀》,深度挖掘阳谷黄河夯号文化编排夯号曲目,成功登上省市局2025年迎新春文艺演出,让凝结着治黄智慧与力量的节奏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再次擂响,获得广泛好评。联合聊城市文旅局精心策划、共同主办“墨韵传家·笔浸水城”画展,以水墨丹青勾勒黄河的万千气象,以中国书画艺术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不再是停留于文字与图版的符号,而是化身为可感可触的立体存在。

新理念,在于“破壁”与“融合”。该局积极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谱写出黄河文化建设的交响新篇。与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9家单位联合举办“两河之约·沿着黄河遇见你”青年研学活动,开启聊城黄河文化沉浸式感受之旅;参与“走黄河·读齐鲁”山东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开发编研,开展数十场大中小学研学活动,让聊城黄河文化成为一本行走的“活教材”;联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3家中央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开展“依法治水黄河行 携手共护母亲河”主题采访活动,用生动的笔触和镜头记录新时代聊城黄河保护治理成就……自此,黄河文化建设不再是河务部门的独唱,而是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的深沉和鸣。

大河汤汤,亘古如斯。黄河文化,这条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长河,正在新的时代,于“江北水城”的土地上,激荡出更加澎湃、更加动人的新章。一个文化与生态共美、保护与发展共赢的聊城黄河,正在奋力书写着下一个精彩的五年篇章。(李杰)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