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27日讯 五载光阴,仿佛只是黄河浪花的一个回旋,却足以让一段堤岸焕发新颜,让一种理念深入人心。作为五年变迁的亲历者与参与者,我的目光与脚步始终追随着历城黄河的脉动,见证着法治力量如何如春雨般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书写出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司法筑基:惩防并举,构建生态法治屏障
营造法治氛围,河段环境不断改善。记忆的锚点,落在2020年那个夏天。济南首家黄河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在盖家沟险工落成。我曾站在那片曾经被违建占据、而今焕然一新的土地上,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的整治一新,更是一种“惩教结合、重在修复”的司法温情在此生根。

图1 济南首家黄河生态环境司法修复济南基地揭牌仪式
2020年8月,历城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黄河法庭入驻历城黄河河务局,我深切体会到,司法的力量不再遥远,它已沉入基层,与日常的巡防、管理水乳交融。犹记2021年在这里旁听那起非法排污案的审判,旁听群众凝重的表情,以及后续的生态修复举措,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不再是空洞的法条,而是烙入人心的敬畏。这五年,我看着司法屏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如一株茁壮的树苗,为母亲河撑起一片法治的绿荫。

图2 重新规划建设的历城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黄河法庭开庭
创新破局:联防共治,激活协同治理效能
如果说司法筑基是坚实的骨架,那么协同共治则赋予了治理体系活跃的肌体。2023年3月,“村级普法联络员”制度的诞生,让我看到了“枫桥经验”在黄河岸边的生动实践。他们不再是遥远的法律符号,而是身边熟悉的多邻,如敏锐的“千里眼”,让偷倒垃圾等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图3 历城黄河高新段村级普法联络员正式启动
2023年4月,由历城黄河河务局牵头,15家单位共同参与组成的联防综治办公室揭牌,我有幸参与其中几次联席会议,目睹河务、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如何打破壁垒,共商共议。那种“数据共享、案件共商、执法联动”的高效协同,让我深信,守护黄河不再是某一部门的孤军奋战,而是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这五年,我亲历了治理模式从“九龙治水”到“攥指成拳”的深刻变革,治理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力也越来越强。

图4 历城黄河生态保护联防综治办公室仪式
文化浸润:多维融合,厚植法治信仰根基
法治的深入,不仅在于制度的构建,更在于文化的滋养。2022年7月,历城黄河法治宣传广场的落成,成了我常去驻足思考的地方。2024年2月,历城黄河河务局历城黄河法治宣传广场被命名为“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看着孩子们在“学法飞行棋”上跳跃,在“云学法”屏幕前探索,法治的种子便这样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播撒。广场的设计,巧妙地将宪法精神、黄河文化融为一体,让冰冷的法律条文拥有了温度与美感。

图5 历城黄河法治宣传广场正式建成启用
随后,付家庄险工的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人民调解委员会相继设立,更是将法治文化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我局调解员李钦付分享他成功化解纠纷后的欣慰:“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让双方都看清法律的准绳。”这句话,道出了法治文化浸润的精髓——它不是强制的灌输,而是内心的认同与信仰的建立。这五年,我感受到法治正从纸面走入心间,从外在约束变为内在自觉。

图6 守护母亲河——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人才赋能:淬炼队伍,锻造时代治黄铁军
一切事业的根基,在于人。这五年,我身边是一群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的同行者。无论是执法队员巡查研习不间断的“白加黑”模式,还是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的捷报频传,都彰显着这支治黄铁军的专业与担当。我们建立的“法律顾问+执法骨干+普法志愿者”三级人才梯队,确保了每一项工作都有坚实的专业支撑。当看到历城黄河河务局主办的案卷在黄委评选中折桂,当同事在黄河流域知识竞赛中为集体赢得荣誉,我心中涌起的不仅是自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五年,我与同事们共同成长,在守护母亲河的实践中淬炼了本领,也坚定了信念。

图7 在黄河流域“黄河保护法”知识竞赛中荣获大赛二等奖
硕果盈枝:示范引领,交出幸福河湖历城答卷
五载耕耘,终成华章。回望来路,历城黄河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欣慰:生态保护人民调解品牌标识发布,诉源治理成效显著;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治理经验全国推广;获评黄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并通过黄委终期评估验收;“联防综治”模式入选北京大学县域治理创新案例……每项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正如幸福河湖评语所言:“法治为基、创新为翼、人民为本”,这正是我们五年探索最真实的写照。
大河汤汤,法治为舟。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我作为这伟大历程中的一滴水、一块石,深感荣幸。展望前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执法治之笔,蘸初心之墨,在奔腾不息的黄河画卷上,继续描绘岁岁安澜、造福人民的幸福新图景。(杜欣怡)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