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27日讯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这句镌刻在中华农耕文明基因里的箴言,始终与黄河的安澜奔流紧密相连。然而近年来,受河床持续下切等自然因素影响,黄河下游引黄涵闸的引水流量逐年衰减,曾经奔腾的“生命水”渐显乏力,现状引水能力已远不及往昔。这一困境,不仅让灌区的“水脉”日渐薄弱,更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发展、威胁粮食安全的现实挑战。
为重塑黄河下游引黄供水格局,作为国务院部署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山东段)于2022年10月、2023年9月先后启动第一批、第二批建设。当这项关乎民生福祉的治水工程在母亲河畔拉开序幕,无数水利建设者怀揣“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以治黄惠民为初心坐标,毅然投身涵闸施工的攻坚战。

图1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桩机轰鸣的工地、星夜兼程的调度间、泥泞湿滑的基坑旁,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诠释责任——钢筋绑扎时的精准丈量,混凝土浇筑时的严格把控,设备调试时的专注凝视,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让黄河水再润良田”的执着。正是这些“小人物”的肩膀,扛起了提升黄河下游引黄供水能力的千钧重担,让“粮安天下”的愿景,在工程建设中逐步照进现实。
学字当头 练好“基本功”
涵闸改建工地上,25-35岁的青年占了大半,难免给人留有“经验浅、历练少”的印象。初涉施工领域,大家如工程“小白”,对施工懵懂无知,见到设计文件与图纸更是首次。理论转入实践的匮乏焦虑、怕出错的恐惧、恐辜负期望的压力,曾萦绕心间。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寒冬里,他们围着图纸问细节、守着基坑练实操,以勤学苦干、谦虚奋进的姿态,把黄河人“高质量、高标准”的决心融进施工每一环,更用行动证明:青年一代的踔厉奋发,能扛起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千钧之担。

图2
大家捧着200余页A2设计文件逐字研读,遇专业名词上网查询、凑一起研讨,时至深夜也曾致电老专家请教。凌晨的工棚里,图纸细节的讨论声常未停歇,累到拖着身子躺上床,脑子里仍盘旋着争论的对错余音,唯有布满血丝的眼睛终于能歇口气时,才觉“庆幸”。直到崭新文件被翻得泛黄起毛,图纸里的内容才算彻底嚼碎吃透,对施工的恐惧与焦虑也悄然消散。同事们笑着调侃:“总算摸清我们要建啥,算半个‘专家’了!熬夜加班、喝掉的浓茶,都没白费……”
古人云“心向往之,行必能至”。大家以绝对的赤诚对待这份神圣且艰巨的任务,并甘愿脚踏实地、步履铿锵的付出,终得意外收获,是慰藉,亦是“匠心”的传承。原来,时光从不负有心人。
干字为要 绘好“同心圆”
星光不问赶路人。夜色里,施工车辆的影子被灯光拉得修长,明亮的灯光驱散了冬夜的萧瑟;寒风中,机器轰鸣尽情喧嚣,与漫天繁星共舞呐喊,也为建设者擂鼓助威。这群青年“画师”,以匠心为笔,为家乡绘就一幅造福桑梓、惠及民生的壮美画卷。
2022年12月中旬,涵闸工程地基处理进入攻坚期,施工昼夜连轴转,新冠疫情却突袭参建队伍,发烧、乏力、肢体酸痛等症状频发,工地里的咳嗽与喷嚏声此起彼伏。在这种艰难条件下,没有人抱怨退缩,“带病作战”成为常态,大家纷纷主动请缨驻守现场。即便裹着厚重棉衣,黄河畔凛冽的寒风仍往骨缝里钻,来回踱步竟成了唯一的取暖方式,但每个人始终紧盯桩基础施工的每一寸进程;130余页的质量记录纸上,每一项控制指标都被严谨标注,为后续内业资料整理夯实了数据根基。熬夜加班于水利建设者而言,从不是特例,而是早已融入日常的责任与担当。

图3
“以精立业,以质取胜”。面对重大水利工程的“质量关”,建设者们以精细化管理筑牢防线,把每一处施工细节都纳入严控,用实际行动践行“百年大计质量先”的初心,让质量意识真正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快字为先 打好“攻坚战”
“灌区上万百姓都盼着这涵闸早日通水,咱们的进度,一刻也耽误不得!”工程周调度会上,这句话像一颗钉子,牢牢钉进每个人心里,也成了我最难忘的动员令。
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硬骨头,大家没有蛮干。大家把天气变化、材料供应、设备调度、人员配置等主要因素一一拆解,盯着关键工序的既定时间节点往前赶,既要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堵点,又要精准协调资源、科学编制施工方案。所有人心里都揣着同一个目标:让灌区的农田早点喝上黄河水,让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更有保障。

图4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自杨集闸施工开始,黄河大堤上总有个身影格外醒目,有时在基坑旁来回踱步,对着图纸琢磨优化工序安排;有时在料场边驻足沉思,盘算着材料调配;天刚蒙蒙亮,他已走进工地巡查;暮色漫过堤岸,他仍是最后一个返回项目部的人。如何提高施工效率、怎样优化人机协调、哪道工序该提前衔接…… 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施工负责人侯典坤心头。嘴角反复水泡、眼里消不去的血丝,都是他日夜操劳的印记。也正是他一次次精准决策、周密部署,才让后续施工一路顺畅,工程进度遥遥领先。
日出有盼,盼的是涵闸通水的那天;日落有念,念的是百姓期待的眼神。作为黄河施工人,思想的“发条”绝不敢松,不仅让工程进度稳步向前,更把质量和安全牢牢抓在手里,只为给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治水答卷。
优字至上 守好“主阵地”
若说质量与安全是工程的生命,那施工过程控制便是守护生命的“医者”,既要像老中医般“望闻问切”,察透每一处工序的细微偏差,更要精准“对症下药”,把隐患消灭在萌芽里。这份对质量的坚守,是刻在骨子里的初心,容不得半分懈怠。“规范即是底线、质量从无上限”,面对质量控制里的每一件“小事”,大家都抱着“吹毛求疵”的态度反复钻研、严谨论证,只为守住涵闸施工的每一道质量关卡。

图5
比起土方开挖、地基处理的“大开大合”,混凝土工程更像一场“精工细作”的考验。钢筋绑扎的间距是否精准、模板搭设的平整度是否达标、混凝土浇筑的坍落度是否合规…… 每一道工序都藏着精细化施工的真章,质量控制指标更是多而严苛。偏偏这些工序的偏差最易“隐身”,可能藏在钢筋的缝隙里,也可能躲在模板的接口处。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把更多心思沉到现场,主动去比对数值差距、校准位置偏差、甄别特征差异,用“锱铢必较”的职业精神,把“质量第一”的态度落到每一个细节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家对待每一道工序都保持“偏毫厘不敢安”的谨慎;铸造每一个部位坚持着“千万锤成一器”的态度。这便是黄河施工人所践行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理念。
踏浪前行风正劲,不负韶华争朝夕。蓝图已然绘就,正当策马扬鞭,作为新时代的黄河青年,要以青春之力扛责,以奋斗之姿破局;站在蓄势待发的新起点,黄河青年更要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概续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治黄新篇。(贾伟 亓飞)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