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2-11-22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11月22日讯   黄河,一条文化气息氤氲的河流,它九曲蜿蜒,在流经德州时孕育出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机淤固堤、老残观凌……这些故事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彰显着这条大河独特的气质。

三年来,数百名德州治黄工作者在继往开来、向史而新中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了更加波澜壮阔的黄河文化建设华章。

这里是“红心一号”诞生的地方

“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

自古以来,德州治黄工作者的骨子里,就流淌着大胆革新、不破不立的血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汛期险情不断的难题,齐河修防段的几十名职工凭借着几把大锤、几只氧气瓶,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造船事业。历经万千波折,“红心一号”吸泥船最终成功下水运行,开启了黄河下游机淤固堤的新纪元。

历史需要铭记,精神赓续传承。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德州黄河河务局干部职工持续发扬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巧设思路,大胆实践,将“红心一号”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做响。

“黄河水啊黄泥汤,年年沉积闹水荒,垒石筑坝年年高,为何你不涨天上……”

2020年9月17日,德州黄河河务局原创话剧《红心一号》在齐河县文化中心震撼上演。该剧通过萌发、起步、攻坚、启航四幕,再现了黄河上第一艘吸泥船“红心一号”的研制过程。


话剧首演期间,便吸引数百名观众前来观看,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来自新华社、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的记者争相采访报道。

话剧闭幕,受邀前来的原造船组老职工张家和、刘付香等人饱含热泪上台致礼:“感谢!感谢德州黄河没有忘记我们!更没有忘记机淤固堤!”寥寥数字惹人思绪纷飞,感慨万千。

鲜活的历史需要有温度的传承。这是话剧编排的初衷,也是德州黄河河务局着力破除文化宣传工作“形式旧、范围小、受众少”,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探索和尝试。以此为经验,此后两年时间内,该局立足实际,精准发力,除编排《红心一号》情景剧,发布各类品牌标识、文创产品外,更策划了一系列有特色、有亮点的文化保护传承活动。


2022年9月19日,首届德州黄河“红心一号”文化传承日、传承周活动在大河之畔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一场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盛宴,其形式之创新,内容之丰富可谓前所未有。以“喜迎二十大 筑梦幸福河”主题演讲(朗诵)比赛开场,一周时间内,线上、线下共计13项活动纷纷“亮相”。知识问答、问卷调查、图书“云推介”活动使干部职工尽享黄河文化魅力与馨香;“老带青”座谈会、“黄河两岸是家乡”书画摄影展、“治黄新一线”现场观摩等,聚集老中青干部职工,共同追忆“红心一号”吸泥船研制历史,悉数新时代治黄成果,形成了德州治黄事业薪火相传、青蓝相继的生动局面。

活态化传承,活态化发展。“红心一号”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价值,文化自觉自信达到新高度,文化传承创新展现新优势。

这里是出行新风引领的地方

今年8月,一则名为《德州市再添“新地标”》的消息刷爆朋友圈,“红心一号”黄河文化广场完成提升全新亮相,一时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红心广场坐落在齐河南坦,这里是“黄河咽喉”,河水自此90°急转奔涌东流,由于两岸堤距小弯道急,百余年来这里遇洪阻水,遇凌阻冰,成了黄河水灾易发的高危地段,被称为“山东黄河第一险”。


人们畏惧这里,却也逐渐征服这里。大堤四次加高培修,筑起护河“钢铁长城”;“红心一号”在此启航,翻开以河治河的历史篇章。在不断的探索中,一代代德州治黄工作者谱写了系列传奇故事,“黄河精神”在此赓续传承。南坦,不仅彻底告别了“决口”“苦难”等词汇,更蜕变成为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红心一号”黄河文化广场,与吸泥船同名,广场中设“黄河之星”主题雕塑,在抽象化的吸泥船造型之上,一条以“天”字为设计原理的巨龙冲霄直上,意喻九曲黄河天上来,气势磅礴的造型令人挺胸提气,精神振奋。

南坦“红心一号”文化广场被评为首批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此后,在德州黄河河务局及驻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逐步踏向提升完善的新阶段。

2022年,齐河县政府投资近5000万元,以广场原有设施为基础,拓展建成全长1.8千米,面积8万平方米的黄河文化宣教基地。该基地以红色为主基调,紧扣“红心一号”精神,扩建缤纷果园、老残观凌、红心广场、扬帆起航、观澜听风等主题节点及黄河文化柱、启航观澜船、吸泥船印记、大禹治水记等标志性景点,在充分展示吸泥船发展历程、凸显“红心一号”精神的同时,科普黄河的孕育、诞生及发展历史,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中充分感受黄河文化的非凡魅力。

附近沿黄村的村民是文化广场的“常客”,他们告知笔者,如今,广场已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热门场所,老年人在这里舞龙舞狮、观景下棋,年轻人在这里打卡拍照、游玩散步,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此外,借助“红心一号”文化广场建设、提升经验,2020年以来,德州黄河河务局聚力打造了系列沿黄文化宣传阵地,阴河法治广场、豆腐窝安全广场等6处主题广场相继而起,2022年,更是积极支持齐河县政府加快推进潘庄管理段、豆腐窝分洪闸、齐河黄河大桥两侧景观提升、南坦红心广场观凌塔景点建设等,德州沿黄文化景观带初具规模,从黄河边来,到黄河边去已成为当地居民出行“新风尚”!

这里是科技之星闪耀的地方

“教学即将开始,请您做好准备,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在小八里管理段,一名头戴显示器的游客吸引了大家注意。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的“王牌”项目——VR技术反滤围井教学。

2022年,德州黄河河务局作为山东河务局试点单位,扎实推进传统治河技艺保护传承,利用小八里综合基地现有条件,将能够提供支持的相关基础设施整合提升为集教育展示、互动体验、实地展示互动为一体的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

基地特设VR反滤围井教学项目,对内解决反滤围井培训学习枯燥繁琐,演习实操耗费人、财、物过多等问题,对外增加趣味性及体验感,让每一位体验者都能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传统治河技艺的独特魅力。

教学完毕,一名游客激动地说:“这太不可思议了!我刚刚通过手柄遥控完成了土袋排垒和砂石铺设,现在对反滤围井技术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是以前想体验也体验不到的呀!孩子一直对老一辈的治黄技术、手段很感兴趣,明天一定带他来试试!”

传统文化若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创新推介手段,首先便是借助科技的东风。

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坐落于小八里机关四楼,整个展厅室内面积约200平方米,以“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为基本设计原则,划分为序厅、基本陈列厅、“红心一号”主题展厅、民俗文化厅、尾厅五个部分。与普通的展示厅不同,该展厅以灯光、色彩、视频、场景模拟等“声光电”形式对德州治黄历史进程做全景式展示,兼具艺术性、文化性和教育性。

“为将治黄成果、治黄文化更好地弘扬出去,我们对展厅及几个主要的文化广场进行了VR全景制作,并上传至线上平台,现在,大家足不出户便可以实现‘云参观’‘云看展’。”


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德州治黄文化影响力持续攀升,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事业踏上新征程。

这里是讲述黄河故事的地方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欢迎莅临德州黄河河务局参观指导,我是今天的‘红心’讲解员……”如今,行走在德州黄河的任何一座广场、任何一处基地,都可以听到讲解人员对此处的详细介绍。

为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2021年,德州黄河河务局建设讲解员队伍,先后赴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齐河“三种精神”教育基地等参观交流,学习讲解礼仪及技巧,同时,聘请专家前来授课,举办讲解员大赛,队伍整体素质得以大幅提升。2022年以来,更是加压推进,通过推荐自荐、比赛评比等方式优中选优、精简队伍,通过市县轮岗、交叉讲解等方式精进业务,讲解人员实现由“一人一点”到“一人全覆盖”的实质性突破。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黄河号子展演,黄河号子是人民在集体性的艰苦劳动中创作出来的……”紧跟讲解员的脚步,游客的眼睛、耳朵不自觉地被浑厚嘹亮的黄河号子吸引。

“防大汛,啊嘛…… 哎嗨……;抢大险,啊嘛……哎嗨……”号声起,手硪落,一声声号子喊出了“黄河魂”。


作为治黄精神、治黄文化的载体,延续历史文脉的有效途径,德州黄河河务局高度重视黄河民谣、黄河号子的挖掘、整理工作,成立专班分赴基层、沿黄乡村、档案馆搜集信息、查阅资料,经反复打磨,最终整合各类民谣、民谚40余篇,同时编写形成德州黄河埽工号子词,先后组织集中训练、展演近20次,为参观者带来了一场场视觉、听觉盛宴。

“通过号子表演,仿佛亲眼见证了老一辈治黄人与大河斗争的艰辛历程,真是令人受益匪浅!”这是参观人员的切身感受,也是对讲好德州黄河故事的最好肯定。

聚力塑造品牌,聚能阵地提升,聚焦科技引领,聚智赓续传承,新时期,德州黄河河务局文化建设工作目标清晰,前行有径,成果斐然,黄河文化在这里绽放迷人光芒。下一步,德州黄河河务局将继续更好地承担起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使命,奋力开启高质量文化建设新篇章!(付小璇)

编辑:田光 录入: 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