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25日讯 一段铁路,承载着一段光辉岁月,淹没在历史滚滚长河之中。一座展馆,凝结着人民治黄风雨兼程的智慧结晶,谱写着为筑牢守护生命的堤坝而奋斗的黄河故事。
这条铁路的名字叫做“东银铁路”,是为解决山东黄河上游治黄石料运输难题而修建的窄轨铁路。它兴建于1972年,1976年投入运营,1995年完成拆除,上起菏泽市东明县霍寨村,下至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共铺设轨道183.6千米,曾经为山东黄河的抗洪抢险、防洪工程建设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6年1月1日,东银铁路施工指挥部在银山车站召开庆祝梁山路段胜利通车大会
四十余载丰碑铸,大河盛景正恢宏。从举步维艰的人民治黄初期到激情澎湃的铁路建设岁月,从原始的人力运输、人工装卸到现在的机械化装卸运输,东银铁路的阵阵轰鸣见证了山东治黄事业的蓬勃发展。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黄河治理篇章,更是黄河人和沿黄群众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溯源铁路记忆 延续黄河文脉
2018年11月,天色阴郁,寒风凛冽,但在银山车站旧址辖区,“东银铁路文化展馆”的建设工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
“东银铁路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它需要有这样一个文化地标,去记录那段不平凡的历史。”东平湖防汛石料供应处副主任张民表示,“建设文化展馆,让这种独特的文化以一种更加持久、稳定的方式将黄河文明传承下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东银铁路文化展馆
蓝图虽已绘就,然而四十载沧海桑田,时移势易,如今的东银铁路早已不复昔日盛景,只剩下藏匿在村庄和旷野中的荒废站台。自1995年铁路拆除后,原有机车、道轨、信号灯等老物件先后变卖,拿什么布展?原东银铁路局千余名职工几经分流、失去联系,20多年间,职工住房也多次变迁,展品如何收集?东银铁路是窄轨铁路,轨道宽度只有0.762米,现在这种铁路早就没有了,原型机车如何复原?
面对任务与困难,该处成立了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建设领导小组,按照时间节点逐步规划了定位设计、筹建施工、主体建设、文物收集、布展陈列、资金筹措、环境绿化、安防监控等各项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序推进。整个项目的轮廓也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一夜夜伏案梳理、一日日加班实干中逐渐构建起来。
大河西畔,天光照水,一幅匠心筑梦的文韵蓝图,正在石料供应处的笔墨点染之下逐步擘画。
加强档案征集 丰富馆藏资源
东银铁路文化展馆是黄河系统内目前唯一以防汛物资运输专线为主题的文化展馆,文化底蕴丰厚,拥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原东银铁路局多次更名,转产分流,干部职工调动频繁,档案资料严重缺失,如何收集各类文物史料成为东平湖档案人面临的最大挑战。防汛石料供应处档案部门始终坚持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为一体,进一步加大了档案征集工作力度,专门组建了档案文献史料征集领导小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收集渠道。
东银铁路文化展馆俯视图
从2019年年初开始,一场征集原东银铁路建设和运营“见证”的行动持续展开。该处档案部门派出专员,分赴菏泽、聊城、德州等地,探访离退休职工、分流人员、铁路沿线群众及民间收藏人士,不放过任何一条征集线索,通过主动对接、上门拜访等方式实现接收任务,深度挖掘散存于社会各界的黄河铁路档案资源,广泛收集各类珍贵史料。
东银铁路沙盘模型
由于铁路规划阶段年份较早,从整个银山车站的设计、布局,到各个建筑的位置、式样,再到建筑内部的装饰、陈设等,各级档案室鲜有资料可查。为恢复车站遗址原貌,档案工作人员多次往返郑州、济南等地,奔赴黄河档案馆、黄河博物馆、山东黄河河务局档案室、山东菏泽档案馆实地查阅文献史料,并邀请相关档案专家与专业人员开展座谈,联合铁路、建筑、党史、文博等多个行业,将各领域、多维度的档案资源集合整理、择优挖掘,精心打造山东黄河文化“新名片”。
东银铁路文化展馆主展厅
持续一年多的征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原东银铁路的“老人儿”纷纷拿出了珍藏的宝贝:老电视、老式电话机、手摇计算机、粮油票、扳道器、老照片……一件件充满历史感的物品,带着黄河的烙印,凝结着东银铁路人的忠诚与奉献,先后走进展室。青砖绿瓦,硪工号子,机车轰鸣、汽笛悠扬,消失多年的东银铁路正跨越时空慢慢“复活”。
2019年9月,东银铁路文化展馆正式挂牌开馆,2020年8月完成提升建设。展馆共分两个展区,主展厅以历史递进为线索,分为兴建缘起、规划设计、初期建设、管理运营、历史见证、拆路转产、转产变革等十大内容板块;副展区是在原站长室、站务室、值班室的基础上修缮改建的办公场所。共收集各类文物档案150余件,照片资料300余件,通过实物、展板、场景再现、现代多媒体等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了东银铁路二十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与辉煌成果,讴赞了黄河铁路职工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和艰苦创业的历史功绩。
讲好黄河故事 厚植档案文化
2019年底,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入选首批“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纳入《山东黄河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列入黄委“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示范点”,获得第一批黄河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党员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原东银铁路轨道机车模型
东银铁路文化展馆作为黄河文化的标志性品牌,自开馆后广受好评,每年接待大量调研、参观游客,现已成为沿黄城市文化旅游打卡的“新地标”。乘着黄河文脉传承发展的东风,与建馆相关的档案编研工作也提上重要日程。该处多措并举,积极将展馆建设的宝贵经验转化为档案资料,力争形成特色、系统的东银铁路档案编研成果。
东银铁路文化展馆立足馆藏优势,进一步提炼档案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治理智慧等文化基因,着力加强黄河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工作。通过“历史记忆·辉煌铁军”人物事迹展等活动全面为铁路时期涌现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建立专题档案库,推出《东银铁路志》系列丛书、《东银铁路文化展馆攻略手册》等档案文化精品,制定《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安全管理制度》,复原安装铁路原型铁轨和机车模型,梳理出馆藏近现代黄河档案文物400余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东银铁路志》《东银铁路大事记》
自2020年以来,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深厚及体验感更强的小城镇正逐步出圈出彩,成为人们充电休憩的最佳选择。东银铁路文化展馆以“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为契机,通过对外开放景区、加入黄河文化旅游线路、开辟黄河文化宣传墙、举办黄河档案会展、培养专门的宣讲团队、参与驻地公共教育等活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既扩大了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与美誉度,又加强了与地方部门的联动协作,加快了东银铁路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档案人也全力做好了相关资料向史料、档案的转化、整理和保存工作,并将黄河档案的开发利用推进到不同的专业领域,融合党史、精神文明、教育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档案,力争以高站位、多角度、宽领域的方式打造一系列档案文化精品。
接待地方旅游团参观学习
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智媒技术,依托微信、微博、短视频、抖音等媒体平台,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丰富黄河文化传播途径;拍摄历史文献纪录片《一条为母亲河而生的铁路》,制作东银铁路宣传微视频,创作演出以东银铁路为背景的《黄河的黄,铁军的铁》情景剧,开发漫画等档案文创产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格局,推动黄河档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黄河档案蕴藏的丰厚文化价值,为传承黄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优良的基因。构建与展馆建设相关的完整档案体系、讲好黄河故事、留住黄河记忆,是东平湖档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今后,该处将坚守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档案力量。(王怡然)
编辑:田光 录入:无 审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