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5月11日讯 “常爷爷,咱梁山黄河有多长啊?”
“梁山黄河河道共计31公里,其中梁山黄河河务局管辖30.2公里,梁山管理局管辖0.8公里……”
……
以上一幕是在梁山县第四实验小学举办的名为“黄河文化润童心”活动的一个片段,对话的双方是该校五年级的学生与梁山黄河河务局退休干部、原总工程师常顺山同志。此次活动由梁山县关工委、老干部局主办,梁山县第四实验小学承办,梁山黄河河务局受邀参与座谈。
图:活动现场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们认识黄河文化、了解黄河文化、重视黄河文化、爱上黄河文化是我们黄河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接到梁山县关工委来函之后该局党组成员、分管黄河文化建设工作的副局长李航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迅速安排道:“县关工委这么信任我们,我们一定要格外重视,在人、资料等方面全力配合,积极参与,用心做好,促使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讲解人不仅要熟悉黄河,熟知黄河文化,还要了解孩子的心性,善于与小学生沟通,经过多方考虑,确定请已经退休的干部、原总工程师常顺山出山,为小学生们“授课”。在接到单位通知后,常顺山同志表现的异常激动:“感谢单位,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一定精心准备,不负领导们的期望!”
盼望着,盼望着,“黄河文化润童心”活动如约而至!常顺山望着充满朝气、但是略带紧张的学生们,在自我介绍完,通过一句谚语打破了严肃的氛围“远看是挖煤的,近看是要饭的,仔细一看是黄河段的”,此话一出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看着同学们的表情,常顺山立刻抛出两个问题:大家了解多少黄河文化?黄河文化与黄河治理又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一出,课堂内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同学说:“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有同学说:“我老家是黑虎庙,我爷爷奶奶住在黄河边,我见过黄河,黄河的水是黄的”,看着同学们对黄河有一定的了解,常顺山面露笑容:“大家说的都很好,你们分享给我了自己对黄河的认知,来而不往非礼也,接下来我就把我所了解的黄河分享给大家,好不好?”
“噼噼啪啪……”同学们用持续了一分钟的掌声回应了他。
接着常顺山便结合自己制作的课件,深入浅出,从黄河基本知识讲起,以自身几十年的治黄工作经历为主线,生动讲述了治黄工作的变迁与取得成绩。说到动情处,他撸起自己的袖子,露出胳臂,给同学们展示自己胳臂上的疤痕。这道疤痕背后是他在一次抢险抛石中留下的,月黑风高,黄河水无情的冲刷着坝岸,根石被东去之水裹挟着“奔”向下游。此时,他临危受命,带领一众职工,人工抛石抢险加固,经过一夜奋战,终于完成加固。东方破晓,透过黎明的微光,他在擦拭汗水时方才注意到自己胳臂上的伤口,伤口上残留的血液不知什么时候凝固的,他却来不及处理,在接到命令之后,迅速赶往下一处出险地点……他用这样类似的几件事例让同学们明白了那句谚语背后黄河职工的真实工作情况,也让同学们懂得了黄河安澜背后是历代治黄人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拼搏奋斗的合力所得。最后,他又厘清了治黄工作与黄河文化的关系,讲述了进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黄河保护和治理,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深挖黄河文化的重要性。
图:讲解黄河流域示意图
“常爷爷,通过您的讲述,我进一步懂得了保护黄河的重要性,我一定好好学习,等我长大了也要加入黄河保护和治理的队伍!”在活动尾声,一位学生站起来表态,通过他严肃的表情和铿锵有力的话语,可见他内心的坚定。“好,我在黄河等你!”常顺山起身从座位上走向同学,与之击掌约定:“同学们,我们这一代人终将老去,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你们好好学习知识,在学有所成之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保护咱们的母亲河——黄河。谢谢,拜托了!”说完他深深的向同学们鞠了躬,鞠躬的背后是黄河人的修养,是一位退休黄河前辈对新生血液的嘱托,更是一位爷爷对孙子辈的关怀与寄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以常顺山为代表的老一代梁山黄河人在岗时“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践行了共产党人的治黄初心。如今,致政之年的他们,“退岗”不“褪色”,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发挥着余热。他们活跃的身影似铺路之石,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道路上指引着后来者砥砺前行。(田玉俭 于得水)
编辑:田光 录入:无 审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