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6月28日讯 夏日的骄阳炙烤在齐鲁大地上,俯瞰黄河大堤,一座座闸室浇筑完成,一个个涵闸完成主体结构,黄河之水咆哮着从涵闸下面翻卷而出。
作为“十四五”期间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山东段)首批实施项目,张桥闸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率先完成通水验收,与滨州黄河在改建的白龙湾闸、兰家闸一起换新颜,为沿黄乡镇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干字当先 创造“滨州速度”
“要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明确关键工序及时间节点,环环相扣、压茬推进,争创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力争在‘十四五’工程建设中点亮滨州品牌。”在滨州黄河引黄涵闸改建工程调度会现场,滨州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明英再次提出要求,“确保工程如期完成,确保安全度汛。”
涵闸改建推进会
号令既出,动若风发。位于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山东段)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一派繁忙景象。
6月21日,滔滔黄河水通过张桥闸奔涌而出。隔河远眺,同一批改建的白龙湾闸、兰家闸工程,于6月22日大堤土方填筑至设计高程,具备安全度汛条件。
图:白龙湾闸前围堰截渗墙施工
“十四五”期间,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山东段)22座改建涵闸中滨州黄河河务局占7座,工程多、任务重,是压力更是动力。滨州黄河河务局超前谋划,建立“市局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办公室+现场项目办公室”三级领导模式,一体化推进涵闸改建工程建设。
为确保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安全,项目办制定一闸一方案,精准施策,每周总体调度一次,对重要环节和节点随时调度,优化施工工艺,压缩技术间歇,压茬推进工程建设。
2023年,再次跑出“加速度”。张桥闸改建工地研究采用暖棚保温法进行混凝土施工,每4小时测量一次温度,温度低时增加取暖设备,抢抓了冬季施工期;采取不分缝一次浇筑到位的施工方案,完成闸墩及胸墙施工;夜间机械高效运转,工人轮班作业,挑灯夜战抢抓工期……
图:白龙湾闸夜间桩基施工
每一次黎明前的出发,每一个挑灯夜战的夜晚,都见证一次次率先完工的战绩,记载着三座涵闸改建者用奋斗和坚守创造的“滨州速度”。
实字托底 锤炼“滨州匠心”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我们要建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涵闸,更是高质量的精品之作,这需要用‘工匠精神’把细精实贯穿于每一项工作。”滨州黄河河务局副局长、项目办主任许惠平与全体建设者将管理效能发挥到了极致。
“每次浇筑混凝土之前,技术人员都会带我们仔细检查。”施工班组长刘伟感叹道,每完成一道工序,在进入下一工序前,技术负责人都会给班组重新交底,从细节处强化工序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项目办紧盯现场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督促参建各方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标准、质量控制指标组织施工,强化关键环节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组织排查整改和自查自纠,举一反三规范质量行为。
项目办现场技术指导
“我们坚持指挥在一线、调度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以创新推动工程品质提档升级。”在一列列平整密实的混凝土工程前,项目办总工季生说,“涵洞倒角处因结构易形成表面气泡,我们引入模板布技术提升了浇筑质量,此外,在土石结合处从人工夯实升级为油锤振动夯实,以技术迭代推动质量提升。”
既要打造高质量精品工程,还要保障施工期间引黄供水不受影响。项目办主动与地方政府及灌区管理单位对接,2022年年底前在建涵闸临时供水设备全部安装完成。
2023年2月,三处涵闸闸前共计14台临时水泵先后开启,滔滔黄河水从泵站奔涌而出,福泽邹平市、惠民县、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县区9个镇办,截至4月中旬完成春灌任务,灌溉面积80多万亩,累计供水约2100万立方米。
白龙湾闸临时供水
“再过几个月这三处闸就基本完工了,到那时,将为滨州市农业、工业及城镇生活提供更好的水资源保障。”望着有条不紊的施工现场,季生一脸自豪。
智慧赋能 打造“滨州样板”
“打开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施工现场角角落落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每天早晨,白龙湾闸项目负责人潘磊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山东黄河智慧工地管理系统,远的拉近看、小的放大看,借助现场6个高清摄像头查看施工情况。
智慧工程管理平台抓拍施工现场
工人“刷脸”进出工地,实时监测温度噪声扬尘,施工作业面360度可见……在山东黄河首批开工的12座引黄涵闸改建工程中,白龙湾闸作为试点率先完成山东黄河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架设工作。轻点鼠标进入平台,项目建设情况便一览无余,一个个数据的集成、分析以及图像的展示,让项目管理更智能、更高效。
“平台获得一名施工人员未佩戴安全帽的警报,请抓紧处理。”安全负责人曹曰坤一边排查一边介绍,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不仅为工地装上了“千里眼”,还打造了一层全覆盖的“安全罩”,为项目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智慧工程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实现了对现场未佩戴安全帽、跨越变压器附近区域等行为智能抓拍并预警,安全问题直观反馈给管理者,管理者可随时查看并追溯到个人,此外,系统可通过平台协同作业,实现信息化共享,提高现场问题处理效率。
“线上+线下”融合监管筑牢安全生产“双防线”。走进施工现场,一眼就能看到红色的安全生产讲评台,开工前参建各方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严格执行“开工第一课”和“安全晨会”制度,为各项目的安全生产定格了一条条“红线”。
安全晨会
“我们依托智慧赋能,不仅实现‘线上+线下’双重安全管理,而且实现了施工全程监控、人员精准定位、风险自动预警、问题闭环管理,极大提高了工程安全和管理效率。”工务科科长韩建国总结道。
大河流日夜,齐鲁万象新。流淌的黄河水见证了春去夏来,也见证着200多个灯火通明的奋斗。如今,机架桥及上下游护坡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待到秋去冬来时,一座座高质量的涵闸将成为黄河两岸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郭孟媛 马骁)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