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7月5日讯 6月28日晚,黑云压城,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在历城黄河河务局华山段值班室里,值班人员王鹏程注视着大屏幕,密切关注着雨情、水情的变化。
图1
当前调水调沙工作已进入关键期,较大流量过程将持续较长时间。防汛工作成为一块试金石,检验着防汛抢险体系和防汛抢险预案的有效性、组织调度的科学性,也检验着一线黄河职工的责任和担当。
细致摸排 筑牢防线
身穿橘黄色救生衣,腰绑安全绳。6月26日,华山段老职工董守岭把探水杆插进靠岸的河水里,探查无异样后,对岸上做记录的同事喊话:“根石无走失,这里没问题。”
“堤坝上任何一道小裂缝或小孔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引发管涌造成溃堤。”8月份就要退休的董守岭眼神专注地看向深入水中的探摸杆,语气坚定地说。“进了汛期,一天要仔细巡查两次,24小时轮流值班,进行根石探摸、水位测量等工作,及时排除隐患,我们才能放心。”该段负责人刘航说。从6月开始,刘航基本顾不上回家,和同事们驻扎在一线。
图2
除人工巡查外,该局创新立体巡查模式,深入挖掘无人机应用范围,实现巡查覆盖范围最大化。开展无人机3D建模工作,辖区内9处靠水工程实现了防洪工程3D模型“一张图”。在黄河大堤上增设43处视频监控探头,全时段监控,2个管理段全部配备无人机,可以及时拍摄滩区、预备区、重点工程走石情况。大大缓解人工巡查压力。
视频监控、无人机与人工巡查相结合的方式,构筑起黄河安澜的坚固防线。
科技防汛 科学施策
面对这次调水调沙的防汛大考,该局充分利用科技力量,走上了防汛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智慧防汛”之路。
在盖家沟险工34号坝,防办工作人员王卫乐正在检测水尺边的压力式传感器,这是该局建立的全河首座物联网水位站的试验点,利用传感器进行测量,计算出浑水比重和含沙量,实现黄河水位高精度观测。观测数据通过云平台发送到了值班室大屏幕上,值班人员即时收到了精确的水位数据。
图3
“与传统的人工水尺相比,“励智”精测快报物联网水位站能自动观测、即时上网、实时发布,多样展示,实现黄河水位高精度观测,为防汛科技支撑再添新保障。”王卫乐介绍。
该局通过信息化建设,运用好防汛信息化系统平台,巡查人员的手机安装“智巡APP”,工程巡查后通过“智巡APP”系统“一巡一报”,工程险情、重要情况立即上报,并通过智慧山东黄河防汛平台全信息支持系统及时审核险情信息、批复抢险方案,推进防汛监管现代化、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
多元力量 精准到位
今年以来,该局积极推进防汛队伍“1+N”模式试点工作,多次与地方对接商讨群防队伍建设,对各级洪水偎堤时的巡堤查险基干班、抢险队、护闸队等一线、二线防守力量进行重新部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多方力量参加黄河防汛抢险新机制。
组织4次全员防汛业务能力提升专家授课,组织“大学习 大练兵 大提升”防汛业务知识竞赛、“三个全覆盖”实操竞赛等;在国防教育基地为民兵应急排进行了黄河防汛抢险技术培训;承办2023年历城区黄河防汛抢险实操培训,对立体查险和捆抛柳石枕等科目进行了演练,防汛抢险专家对民兵和企业抢险队队员进行了现场培训指导。
图4
防汛离不开物资储备,该局及时对国家常备防汛物资进行清查和维修保养,目前储备国家常备防汛物资、设备共计30余种;积极与地方进行对接,督促落实群众备料、社会团体储备物资20余种;汛期补充防汛石料3257.13立方米,铅丝笼网片17.88吨;积极探索物资代储模式,完成麻绳、编织袋、抢险活动板房等防汛物资代储,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快速到位。
今年的汛情大考还在后面,历城黄河河务局将责任、担当、情怀铭刻在心间,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到行动中,在防汛战场上不断谱写奉献奋斗的新篇章。(王琳)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