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的铁军足迹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3-7-24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7月24日讯   随着最后一道交接手续完毕,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在西北地区承接的首个单一测绘项目——内蒙古临哈铁路改造工程测绘胜利完工。

600余千米,17个日夜,212个测点(往返),在条件极其艰苦、地形极其复杂的情况下,项目组创下了近年来日均徒步距离之最,在人烟稀少的塞外戈壁留下了山东黄河铁军的足迹。

图1

挺进沙漠

内蒙古临哈铁路改造工程位于巴彦淖尔市至阿拉善盟境内,一路沙漠、戈壁滩、山脉与河床交错分布,大部分地区在导航软件上显示为“无人区”。

6月14日19时,项目负责人先行到达工程所在地,第一时间与业主沟通细节、交接资料。由于测点均为高程控制测量且地形复杂,需要背负设备徒步人工作业,项目时间非常紧张。

次日,项目负责人只身驱车进入沙漠,一边对照业主提供的资料和卫星地图逐一寻找、核查目标测点,一边等待项目组成员的到来。

亥时救援

虽然开工前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当地气候之干旱、紫外线之强烈还是超出了队员的预判——在戴着防晒面罩的情况下,两天下来就有队员的后脖颈晒蜕了皮。

6月19日,是项目组异常难忘的一天。21时30分,负责探路的第二小组组长驱车去接徒步近10千米完成测量任务收工的3名队员,结果在直线距离3千米不到的地方,车辆被陷沙窝。由于地广人稀,方圆百公里内没有村镇,只得自救。3名徒步队员一人拿手机照明、一人打电话与受困组长实时确认彼此位置,另一人扛着水准仪紧跟队伍,可走出几十米就遇到大面积的水洼地,横亘数百米看不到边际。天色完全黑了下来,小组长利用手机卫星地图看了下,如果徒步绕行,在手机电量不足且信号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万一迷路,后果不堪设想。队员们当机立断,按照既定路线蹚水前行,水很快没过了大腿,危险也一点点扩大,好在穿行1千米后就上了岸,并在22时许与被困车辆成功汇合。

发动机轰鸣、几个小伙子拼尽“洪荒之力”,可车子纹丝不动。小组长只得又打电话给50千米外的另一组同伴前来救援。半小时后,铁锨、拖车绳和8名队友齐上阵,车子终于从沙窝里爬了上来。这时已接近23时,距离驻地还有1小时车程。

图2

爬上山顶

为了确保按时完成任务,项目组的进度计划安排异常紧凑。每日6时30分集合,吃过早饭驱车赶往当日第一个测点。遇上没有道路的作业点,大家就扛起7.5公斤重的水准仪和测尺,背着一天所需饮用水和方便面等补给徒步进发。

6月22日,第一小组的测绘线路要跨越一座山脉。队员从山脚开始测量,中午小组长开车送补给的时候,车辆再次被陷。由于没有信号,他爬到山顶,给另一组车辆打电话寻求救援,但信号时有时无、通话时断时续,好不容易把情况沟通清楚,又因信号缺失卫星地图无法使用,救援车辆走岔了路,赶到时已经14时。车子拖出来1小时后,他赶到约定地点,失联7小时的小组队员终于确认了彼此平安。可下午的上山作业又遭遇车辆爆胎故障。没有经验,没有帮手,没有教程,没有信号,没有人烟,该怎么办?小组长事后回忆道:“人在绝境中的潜能是超乎想象的。”他打开后备箱拿出备用工具,钻进车底开始摸索,终成功换胎。车子继续前往一个又一个测点。

图3

胜利收工

测绘成果需要每日提供给甲方。于是每天22时许,项目负责人要把数据汇总整理出来发给甲方,然后根据第二天的路况进行任务分配、计划安排和注意事项提醒。笔者看了下项目组的群信息,发现0时30分左右前后,大家仍在收发信息。

“每天这么晚收工,回去还有餐馆营业吗?”

“一般没有了。我们都是提前一天跟宾馆说好,饭做好后放在前台,大家回去后拿到房间吃。”

7月3日下午,裤腿上挂满泥沙的队员在细雨中测完了最后1千米里。

17个日夜,经历下雨、冰雹、沙尘暴等各种天气,这支来自山东黄河的铁军披星戴月,在困难和挑战中锻炼抗压能力,规范外业采集操作、优化数据处理流程,为主体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有利基础。(李青雪)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