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8月29日讯 大河奔腾,不舍昼夜。
汛期已至,黄河岸边,它也如期而至,二十三载岁月,未曾缺席,它就是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
立:顺势而生 茁壮发展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同时,它也是一条桀骜不驯、旱涝无常的忧患之河。
两千年来,黄河两度在东营市入海,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东营治黄人守护着黄河尾闾畅通、区域安宁。
为弥补黄河专业防汛抢险力量的不足,2001年东营市政府决定在东营区开展黄河民兵抢险队上堤驻防试点工作。自此,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孕育而生,抢险队在东营区防指的直接领导下,逐步探索出“以群补专、专群结合、政府主导、人武培训,河务参谋”的“1+N”防汛队伍组织建设模式。既由地方政府主导,沿黄乡镇组织民兵队伍,人武部门组织应急连并负责日常训练,河务部门负责组织抢险技能训练的模式。
东营黄河民兵训练基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为规范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上堤驻防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驻训制度》《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汛期上堤驻防管理办法》《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职责》等相关制度办法。
守:责任担当 勇挑重任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嘹亮的口号响彻黄河沿岸,抢险队员们精神抖擞,坚毅的眼神中透漏着对黄河的热爱和保卫黄河的信念。
伴随着2023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工作的开始,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也开始了上堤驻防工作。在22年的调水调沙工作中,这只抢险队无一缺席,并在黄河工程防守、险情抢护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完成了许多急、难、险、重任务,确保了工程安全和完整。
黄河民兵训练
时间拉回到2021年秋,黄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洪水。
“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大流量持续了30多天,超过5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流量也有8天之多,巡查防守压力巨大,大家的神经也是时刻绷紧着,生怕有半点疏忽。”一名抢险队员回忆道。
抢险队吃住都在堤坝上,夜晚,风雨交加,湍急的河水一次次撞击着工程坝体,抢险队员身着雨衣、手持灯具,分组分批次的24小时不间断进行巡堤查险、根石探摸,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险情,阻止险情进一步扩大。
黄河民兵参与夜间巡查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东营区黄河防洪工程未出现险情,实现了“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的防御目标,成功抵御了秋汛大洪水。
展:春去秋来 蓄势待发
岁月辗转成歌,时光流逝如花。
如今,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已经走过了23个春秋。多年来,队伍在组织建设、管理培训、联合演习等各方面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已然成为黄河民兵上堤驻防的示范窗口。2020年9月,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上堤驻防工作被列为山东黄河防汛工作先进典型,东营河务局被山东河务局确定为“民兵抢险队建设示范单位”;2020年12月,东营黄河民兵训练基地被黄河水利委员会评为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首批“党员教育基地”。
黄河民兵根石探摸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代代黄河民兵二十三载的付出和坚守,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守护着黄河的岁岁安澜。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
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保护黄河安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筑牢黄河流域安全底线,任重而道远。东营河务局必将不负使命,砥砺前行,在治黄的道路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邱殿才)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