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叠起千帧画 幸福长流一卷诗

——位山引黄闸主题文化园建设侧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3-9-5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9月5日讯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她裹挟着历史的痕迹自远古而来。决昆仑,穿大漠,一条水线,孕出千里沃野,她将不竭的生命力量注入到鲁西这片古老而蓬勃的土地上,成就了这里的深度与厚重。

渠引黄河水,福泽鲁西地。作为黄河下游最大引黄闸——位山引黄闸,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讲好黄河故事,是聊城黄河河务局不断探索的主题。该局上下求索,不断寻求新时代黄河文化发展的路径,以构建“一区四园三线”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支撑,位山引黄闸主题文化园应运而生。

“位山引黄闸主题文化园是展示聊城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要围绕自身定位,注重细节设计,突出特色和亮点,着力提升科学性、层次性和趣味性。”在聊城黄河文化建设推进会上,该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文化园建设指明方向。

立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主线,位山引黄闸主题文化园聚焦“一脉三区”,系统展现涵闸历史嬗变的时代印记,全面反映位山引黄闸的发展进程,创新展示黄河泥沙治理的突出成果。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为确保科普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需要深入了解各类水文化遗产。然而,作为黄河流域沿线及鲁西地区首个水闸主题文化园,相关信息资料薄弱,聊城黄河文化建设专班在资料收集、数据整理上犯了难。

不断搜集核对、走访查阅、会商调度,协调相关单位获取最精准的数据……经过无数个日夜不休的鏖战,一座集科普性、参与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水闸主题文化园得以问世,成为聊城黄河文化耀眼的新地标。

“奔流”的主雕塑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走进位山引黄闸主题文化园,名为“奔流”的主雕塑映入眼帘,寓意黄河奔涌向前,澎湃幸福乐章,文化园体验之旅就此开启。

基于位山引黄闸是黄河下游唯一一座钢结构弧形闸门引黄水闸,主雕塑以中型方框代表弧形钢闸门,四边即为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三朵奔腾的浪花像一只腾飞的凤凰穿城而过,寓意着聊城市美好的未来,黄、绿、蓝三种颜色也象征着生活、生态、生产用水源远流长。

忽惊红琉璃,千艳万艳开。向西踱步,一簇簇蔷薇缠绕着古铜色的“治黄新一线”主题剪影,阳光照耀下,囊括着“三个全覆盖”应用、灯光亮化、位山闸引黄供水以及对未来治黄信息化的展望的剪影倒映在地上影影绰绰。

“治黄新一线”主题剪影

伴着流水与鸟鸣声,步入水闸文化科普区,波光粼粼、云烟缭绕的特效,让人宛若置身云端仙境。

漫步其中,“何为水闸”发出拷问,引人一探究竟,明线和暗线在交错的场景中相互交织,将叙事终点引向深入。踏上绘有中国最早水闸——南越国水闸的彩绘路,水闸文化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

“这边是一座古代木闸的模型,一般采用人工直接拉拽启闭;对于规模较大的涵闸,采用人力或马、牛等牲畜拉动绞盘启闭。”园区内,讲解员正在向前来参观的人员详细介绍。

“我还以为水闸都是差不多的,原来水闸可以按照建筑材料、用途、闸室结构分为这么多类,这些水闸的变化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啊。”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一系列水闸板块的造型就是位山引黄闸的剖面图造型。

“哎,你们看,那边那个就是螺杆式启闭机,通过人工或电力转动手柄,可以对闸门进行启闭。听说要摇32圈才能提升1厘米的闸门高度,在原来没有电动操作的时候,6个人需要用好几个小时才能把闸门提高到设定高度,劳动强度特别大,工作效率特别低。现在好了,有远程控制、集中控制和现场控制三级控制,只要在办公室轻轻一按按钮,就可以控制闸门启闭了。”

“这边竟然还复刻了虹吸模型,它在黄河水利灌溉历史上是较早的渠首工程,原来为沿黄农业生产做了重大贡献,因为危及黄河防汛安全后来才被拆除的,没想到今天在这能见到。”

穿过涵洞造型拱门的参观人员,跟随着讲解员如数家珍般介绍全国几大灌区,不断为丰富的水闸文化称奇,为特大型灌区的气势所吸引,为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赞叹。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涵闸历史嬗变的时代印记,也可以一窥引黄供水工作者的工作日常。自文化园落成后,水闸文化科普区便成为备受关注的“打卡点”,前来参观的人员不时沉浸式体验科普模型,感受涵闸文化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位山引黄闸发展区

“下河水低上河漫,春雷吼闸奔流悍。”位山引黄闸的建成,为聊城粮食生产“二十年连丰”、沿黄数百万居民生活、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水源支撑,也为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命活力。

从兴建、停灌到复灌、改建、跨流域调水、新时代管水治水……这座水闸承载着几代人的引黄记忆,极具科研、文化和历史价值。故此,文化园专门设置了位山引黄闸发展区。

该局深挖位山引黄闸工程的文化底蕴,以位山枢纽工程建设历史背景为依托,搜集整理位山引黄闸相关资料,将其化为了位山闸建设背景的时间轴。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连接起位山引黄闸的前世今生。

位山水利枢纽沙盘

为了使参观人员对该工程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该局专门设置了按照历史资料进行还原的位山水利枢纽沙盘。沙盘上,你可以清楚看到位山闸的位置,枢纽重器律动、截断黄河势雄的雄伟时刻仿佛就在昨日。

旁侧,混凝土钢筋笼的展示载体将你带入当初建设时热火朝天的场面,你似乎可以听到无数民工“嘿呦!嘿呦!”高亢嘹亮的打夯号子声。

古老的黄河,进位山闸,穿干渠,入斗渠,在广袤的鲁西平原上编织出一道道水网,用甘泉般的乳汁哺育着聊城千百万儿女,滋润着灌区万顷良田,如今,“江北水城”这张名片在黄河的润泽下熠熠生辉。

位山闸贡献展示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华北地区连年干旱少雨,1981年国务院决定从位山引黄闸调水。自此,位山引黄闸开启了跨省际跨流域调水时代。从邻封焦渴、万众翘望,到大局为要、送水驰援,托起生态高地,远道而来的黄河水穿过山东,为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命活力,成为不可或缺的“幸福水”。

此外,在高质量发展区域,文化园还专门增设了黄河保护法板块,翻开的黄河保护法书籍造型,为我们翻开了保护黄河的新世界,该板块围绕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黄河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题解读。

为推进黄河泥沙治理,黄委积极构建拦截黄河粗泥沙三道防线,通过“先粗后细”“淤粗排细”“拦粗泄沙”,承前启后,相互作用,构成多举措控制黄河粗泥沙的立体防御系统。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三道防线”是黄河泥沙治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的具体举措,通过“三道防线”巩固沟床、拦蓄径流,变荒沟为良田,形成从峁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程体系。

为让参观人员能够更直观鲜明了解黄河泥沙治理“三道防线”所做出的突出成果,该局精心将文字解释与实体模型相结合,通过泥沙立柱形式对黄河上中下游关键地理位置及位山闸历年平均含沙量进行创新展示,增加层次感和连贯性,客观展现黄河泥沙治理流域成效及区域成效,凸显出黄河泥沙治理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让科普进一步“活”起来。

位山引黄闸主题文化园一角

位山渡幽幽,摇橹声悠悠。置身位山引黄闸主题文化园中,虽无法亲眼目睹昔日位山村的繁华,但我们清楚知道,历史从这里走过。

这里,讲述了轩辕皇帝访道,禹王文娇移山的传奇故事;记载着刘邓大军驻足,漫道虹桥龙架的光辉历史;见证了黄河和长江在这里“握手”的历史时刻……如今,“万马千车追日月,千峰万壑任逍遥”的位山闸改建工程正在这里进行。

循迹历史,感受到穿越涵闸历史时空的邈远与深邃,体会到引黄供水文化积淀的层累与厚重,领悟到传承治沙精神泥沙治理的坚实与笃定。

再启新程,历史的底蕴是我们一生的行囊,文化盛宴,浸润了灵魂,卒成丰富的内在,大河浩荡,幸福长流,保护与传承、历史与文明,在这里碰撞激荡、生生不息。(关雨萌  毕经涛  李辉)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