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27日讯 时变时新,时新时变。
走近历城黄河盖家沟险工,黄河水位观测的“水陆空”技术迭代格外引人注目。“水面”上的人工水尺、“空中”的遥测水位站、“内核在水下”的物联网水位站,相隔10米互相遥望,似在无声讲述着黄河水位观测技术的物换星移。
“人工水尺是我们黄河人观测水位的土法子,观测时需要穿过查水小道走到水尺附近的踏步近距离观测,一旦赶上刮风下雨,水浪起伏不定,更增加了观测难度。”历城河务局华山管理段职工王鹏程回忆起以前的观测经历,满是感慨。
图:校测人工水尺(梁娜 摄)
值得庆幸的是,自2003年起,遥测水位站在山东黄河陆续推广,开启了水位观测技术的首次迭代升级。遥测水位站使用雷达水位计,通过观测探头到水面的距离确定水位,且水位数据能自动读取并发送到水情网站。
“遥测水位站‘上岗’后,再也不用每次跑到现场观测水位了,只需要定期和人工水尺读数进行比对校核。但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测报数据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王鹏程解释说,这就需要一线职工穿上救生衣、系上安全绳,再捡起“土法子”前往黄河边进行人工观测比对。
如何摆脱天气束缚实现水位观测的智能化,成为一线职工的共同心声。
图:华山管理段职工巡河(解雨晴 摄)
民之所乎,必有所应。山东黄河河务局组成研发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探索。
“去年我们团队研究根石探测无人艇时,想到用压力水位计测水深,当时就有专家提出黄河含沙量大,测量误差大,没法用。我们不死心,在查找资料时,‘信息通信的数字信号差分传送’技术让我们深受启发。”团队负责人戴明谦介绍。
效仿通信信号的传输方法,他们想到了用双探头压力差分法观测黄河水位。历经多次尝试,不断与人工水尺读取的数据做对比,误差仅有7毫米,符合相关规定。
经过反复尝试探索,全河首座物联网水位站研制成功,并于2023年5月在历城黄河盖家沟险工建设完成,成为一名黄河“新兵”。
“24.15米!”
13时20分,历城河务局青年职工戴康指着盖家沟水位站最顶端的数据显示说,现在水位站每6分钟观测1次,1天可以观测240次。现场LED大屏每半小时更新一次,手机和电脑上则是6分钟更新一次,水位变化情况一目了然,较之遥测水位站更加方便快捷,可信度也更高。
“水位站甫一建成,就赶上了今年汛前调水调沙,详细记录了整个水位变化过程,在后台电脑端形成的不同时段水位变化曲线,为防汛研判提供了重要参考。”戴康补充道。
如今夏去秋来,物联网水位站依旧不知疲倦地坚守在盖家沟险工上,像一名忠诚卫士,守卫着大河的风平浪静,守卫着一方百姓的和平安宁。(任慧霞 孙慧娟)
图:全河首座物联网水位站盖家沟站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