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0月18日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基层治黄工作也因时而变,不再是单一的依靠人工作业、手拉肩扛,而是秉承科技赋能,智慧黄河的原则,加大科技研发与引进,出现了诸多治黄“闪光点”。梁山黄河人更是如此,靠着敢闯敢干的优良传承,不断编写“智慧”音符,在梁山黄河之畔谱出了一首荡气回肠、波撼水泊的新时代治黄赞歌。
巡:全覆盖,无死角
主汛期,对于一线管护职工来说,耗时耗力最多的工作当属工程巡查,但是如果仅仅靠人工徒步巡查,单单是巡查堤防、险工等工程,巡查一次就需要半天的工作时间,更何况还有淤背区等偏远的“战场”?
如何准确高效的将这道防汛“必答题”答好,一直萦绕在该局干部职工心头。
“堤防等工程有草皮生长的地方必须人工徒步巡查,因为其隐蔽且重要,但是距离较远的淤背区是不是可以采取人‘人工+无人机’的方式进行?”在一次管理段晨会上该局黑虎庙管理段段长牛善斌向到会指导工作的该局副局长刘振华咨询。“人工就是每周一、周五安排人工徒步巡查,实地掌握工程情况;无人机巡查就是除每周一、周五之外,其他时间使用无人机按照预设航线就行巡查,发现情况记录相关地点、情况,然后再安排人赶赴相关地点进行处理!”在牛善斌解释完之后,会场响起了阵阵响声。“牛段就是牛,这个方案考虑的很全面,十分可行,建议在全局推广!”刘振华副局长随即要求:“说不如干,牛段你去演示下无人机巡堤查险,让我们开开眼见。”
图:无人机巡河
在牛善斌的熟练操控下,无人机缓缓起飞,按照预定航线飞过堤防,飞向淤背区土地。通过遥控器显示屏可以清晰的看到工程情况,他一边观察着显示屏,一边说道:“一切正常!”。在一旁的该段职工孔浩听到反馈后,随即在巡查记录本上写下:一切正常!
查:不间断,高时效
“您已进入危险区域,请尽快离开!”因工作原因,在刚进入路那里险工一处坝头上跨部位之时,突然发出的语音提示让笔者猛的一惊。随即而来的便是:“玉俭,不用害怕,这是因为你进入了咱的电子围栏范围内,系统设定的安全提示!”听这话音应该是该局小路口管段段长申振宇。抬头环顾四周,并没有发现他的身影:“申段,是你吗?我怎么没看到你?”“不用找了,我是通过堤防监控与你进行的对话,我人在值班室,哈哈!”
图:查看视频监控
通过他爽朗的笑声,不难看出这套可语音对讲视频监控让他十分满意。
原来,在解决了巡查覆盖范围广这道难题之后,另一个问题也在困扰一线干部职工:沿黄附近村庄较多,由于群众安全意识较差因此进入黄河工程险工段逗留情况,且各个时间段均有,如何实现24小时监管,又迫在眉睫。
在与申振宇沟通了解到,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堤防视频监控具有语音对讲与电子围栏功能。简单说,就是在视频监控覆盖范内可以设置电子围栏,当有人进入电子围栏内,视频监控便发出语音提示,劝阻人员离开,同步将情况反馈到值班室,值班人员接到信号后便可以通过语音对讲系统劝离相关人员,真正实现了24小时全天在线监管。
除此之外,该设备还具有人脸识别与记忆功能,当有人在摄像头覆盖范围内有破坏黄河工程的行为,均可记录,留存证据。
管:少人力,多融合
在梁山黄河,科技与智慧不只运用在巡查上,在日常工程管理的舞台上也多次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解放了一线养护职工的双手,提升了管护水平,改善了工程面貌。
就拿草皮养护这一项基本的日常工作来说,短短十年的时间,从人工使用镰刀除草到人工背负打草机打草再到使用拖拉机式打草机作业,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作业。望着在堤坡上如履平地的拖拉机式打草机,在看看堤防上修剪过的整齐划一的草皮,该局小路口管理段即将退休的职工朱永发感慨道:“还是这家伙效率高,想想我刚上班的时候,用镰刀锄草,一天的工作量也赶不上他十分钟啊!”评价科技红利,这位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黄河最有发言权,因为他有着亲身经历。
图:使用拖拉机打草机打草
治黄科技“红利”当然不只是打草机械的变化,更有诸如液压式高枝剪、轻便式树坑开挖机具等。不得不说的是,这些用于日常管理的设备,并不是直接从市场上采购来的,而是由该局职工根据黄河环境的特殊性,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或自主开发,或加以改造,使之充分适应黄河工程,最大程度发挥该工器具的效能,达到目的。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单一智能科技设备的应用,虽然能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如果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则需要综合运用。今年以来,该局以水利部水利工程标准管理创建为契机,以“三个全覆盖”深化应用为抓手,联手山东黄河信心中心共同开发“云黄河.梁山”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包含工程管理、防汛支持、水政执法等模块,并将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整合,真正实现了安全、高效、共享、便利。
图:云黄河门户
路漫漫其修远兮,梁山黄河干部职工定将“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上下求索,坚干什么就重点研究什么,在实践中打卡、在创新中流汗,在智慧中发力。大河上下,一代代黄河人接力赓续,定能不断提升科技治河水平,并以科技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为支撑,为“幸福河”建设源源不断的输出动力!(田玉俭)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