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0月19日讯 黄河自西南方向进入齐河,几经转折,逶迤而下,浩浩荡荡向东北方向流去。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齐河在悠悠时光中与黄河产生了不解情缘,也因此积淀了厚重的黄河文化。
近年来,齐河黄河河务局高奏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不断探索河地文化融合新路径、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书写了更加波澜壮阔的黄河文化建设华章。
文以载道 打造多元文化阵地
拨开历史的烟尘,抢险工人们的喊号声,吸泥船成功下水后人民的欢呼声……仿佛在耳畔回响,在人民治黄走过70多年的今天,当年造船的场地早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的精神力量依然熠熠闪光,激励着代代治黄人铿锵前行。
红心一号吸泥船下水场景
“欢迎大家来到南坦红心一号文化广场,这里是黄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他也是黄河上第一艘吸泥船红心一号的诞生地。”
在齐河黄河南坦红心广场,讲解员正给前来观看的人讲解着红心一号的历史,如今的广场焕然一新,在2020年,齐河县政府对广场进行提升改造,以“天下黄河,齐聚齐河”为设计理念,拓展建成全长1.8千米,面积8万平方米的黄河文化宣教基地,扩建缤纷果园、老残观凌、红心广场、扬帆起航、观澜听风等主题节点及黄河文化柱、启航观澜船、吸泥船印记、大禹治水记等标志性景点,在充分展示吸泥船发展历程、凸显“红心一号”精神的同时,科普黄河的孕育、诞生及发展历史,让人们在黄河岸边游玩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黄河文化。
红心一号“广场
据悉,近年来,齐河黄河河务局聚力打造了系列沿黄文化宣传阵地,阴河法治文化广场、豆腐窝安全主题文化广场等6处主题广场相继拔地而起,德州黄河文化展厅、“红心”廉洁教育展厅等阵地纷纷落成。目前,潘庄广场、禁毒广场基本建成,齐河黄河大桥水乡驿站、豆腐窝安然青岚公园等景观提升工程正在积极推进,聚力打造展示齐河黄河文化的新地标。
以文化人 聚力传承治黄文化
2022年9月,齐河县新增1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齐河传统治黄技艺位列其中。
“防大汛,啊嘛……哎嗨……;抢大险,啊嘛……哎嗨……”随着激昂的号声,八名队员同时发力,号声起,手硪落。
走进齐河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正在进行黄河号子展演,激昂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黄河号子是历代治黄人在辛勤劳作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结晶,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传统治黄技艺,2022年,齐河黄河河务局组建了一只8人的黄河号子队伍,并时常进行训练、展演,已成为展示齐河黄河文化的一张名片。
手硪打桩
初心不忘,传承不止。齐河黄河河务局通过黄河抢险文化展示、传统治河技艺训练体验等形式,用心守护老一辈治黄人的智慧结晶,建成了5200平方米的齐河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基地主要由黄河埽工家伙桩实训场地以及防洪工程抢险模型组成,针对黄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险情,建造了反滤围井、捆抛柳石枕等14种微观模型,被评为“山东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建设示范单位”。
家伙桩实训场地
守正创新,与时俱进。齐河黄河河务局积极推动传统治黄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治黄文化数字化体验,搭建防汛抢险技艺VR虚拟试验平台,打造集教育科普、实战训练、研学体验于一体的黄河技艺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跨越千百年的时光长河,融入当代年轻人的时尚潮流。丰富文化内核、创新艺术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黄河文化赢得口碑、赢得观众的根源。
巧借东风 文化建设有声有色
“看到我们单位的红心广场啦!”
“第一次在新闻联播上看到齐河黄河,太激动了!”
2023年2月,一则齐河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的央视《新闻联播》视频火爆朋友圈,大家纷纷转发点赞。
齐河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荣登央视《新闻联播》
2023年5月,人民日报社等10余家全国主流媒体走进红心广场,开展“全国主流媒体聚焦齐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摄影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齐河黄河知名度和影响力。
正所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近年来,齐河黄河借助各级媒体平台,不断拓宽黄河文化传播边界,传播效果不断提升。此外,文化研学在齐河黄河岸边悄然兴起,今年以来开展文化研学活动9次、800余人次,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当地中小学纷至沓来,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黄河文化的认知认同,更好地在全社会弘扬黄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研学活动
回首过去,黄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立足当下,黄河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传承。齐河黄河河务局将进一步挖掘齐河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让历久弥新的黄河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为齐河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和和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邹奇彤)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