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0月23日讯 瞄准智慧工地建设、擦亮生态“金字招牌”、探索讲好“黄河故事”新路径……2023年以来,济阳黄河河务局锚定区位优势,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经济向新、生态向绿、文化向上的新格局渐次铺展,行稳致远。
经济向新:以智慧工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山东段)施工第五标段济阳工区涉及范围线长、面广、点多,多处同时施工,总体把控成了难题。以科技创新赋能防洪工程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1个职工,3台过磅站,多个移动终端同时运行监测数据,74天完成42段坝改建加固主体工程,并且全部顺利通过黄河调水调沙期间4500立方米每秒的防汛流量考验……一串串数字串联起济阳工区防洪工程拔节生长的全过程,也代表着济阳黄河人创新运用“三个全覆盖”突破野外作业限制,大规模节约人力、物力,向现代化智慧工地要动力、向攻坚突破要活力,向创新与质量要效益的全新升级。
济阳工区创新使用“云”监过磅系统 (王哲 摄)
除了线上智能监督过磅系统,济阳工区还在全流域首家创新研制出滚筒式斜坡震动碾、新型四脚锥体根石抛投装置等多项创新技术,实现前端创新突破作业限制,中间发展工程设施,后端利用大数据分析工程量、优化工程施工方案的闭环式施工,插上“科技的翅膀”,济阳工区在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设的阵地上遥遥领先。
济阳工区用视频监控进行施工调度(王哲 摄)
生态向绿:以高品质生态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走在济阳黄河百里堤顶道路上,两侧树木葱茏,花香四溢,近年来,济阳黄河河务局以生态文旅功能融合为突破点,主动对接,靠前谋划,建立了地方政府、河务局、市政园林部门相互融合的模式。
在成功打造济南市黄河堤防绿化提升改造项目、济阳黄河油菜花金色观光长廊等重点生态文旅项目的基础上,2023年积极促成济南市起步区黄河生态廊道防护林及苗圃工程(二期)项目落地济阳黄河,该项目旨在打造具有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的风貌带,改造淤背区,提升植物多样性,形成黄河大堤常绿与阔叶混植的森林生态廊道。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方回填72万立方,栽植乔灌木8086株,栽植地被76050㎡,总产值完成约3700余万元。同时,济阳黄河河务局还与济阳区文旅局合作,首次尝试在淤背区种植菊芋观光长廊,秋季来临,菊芋花开、蝶飞蜂舞,在引来众多游客欣赏观光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济阳黄河生态廊道防护林及苗圃工程(二期)项目俯瞰图(魏承坤 摄)
“过去愁着淤背区治理,现在高高兴兴‘卖淤背区风景’。”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济阳黄河崔寨管理段职工杜宪平说,在多年来的努力之下,济阳黄河生态优势的“绿色红利”正在逐渐释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济阳黄河河务局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文化向上:探索讲好“黄河故事”新路径
今年,济阳黄河河务局依托浓厚的人文底蕴和文旅资源基础,首次开放治黄重要场所,开启研学之旅,在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探索研学基地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济阳黄河河务局专业技术人员为研学学生讲解编织铅丝笼操作要点(栾金灏 摄)
——5-6月份,圆满承办山东教育电视台举办的“走读黄河”青少年研学活动2次,累计向400余名师生,全面介绍了济阳黄河防汛宣传阵地,让其体验了黄河抢险实战演练精品课程,并组织了黄河大合唱活动。
——9月1日,济阳黄河河务局赴山东教育电视台参加黄河研学基地建设座谈会。
——9月9日,山东教育电视台台长祝令华带队到济阳黄河实地考察黄河文化研学实践基地建设事宜,双方深入进行交流探讨。
——10月中旬,黄河文化研学基地进入设计阶段。
2赴山东教育电视台参加黄河研学基地建设座谈会(王哲 摄)
建设黄河研学基地,不仅为济阳黄河河务局开辟了黄河文化“两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弘扬了黄河文化自信,赓续了黄河历史文脉,也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注入新动能。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乐章,在不懈奋进中奏响。立足新起点,站上新征程。济阳黄河河务局以敢为人先的奋斗姿态,务实笃行、奋勇争先,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进。(韩骏飞 栾金灏)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