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涌动大河间 两岸勃发新气象

济南黄河河务局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纪实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3-10-24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10月24日讯   朝阳穿透清晨氤氲的薄雾,唤醒又一个金秋。

绚丽霞光铺满黄河两岸,映照着人水和谐的幸福模样。玉米喝饱水分,露出丰收的籽;油葵抖落露珠,昂起灿烂的花;天鹅拍起水波,唱响欢快的歌;老人排开方队,跃动青春的舞……

近年来,济南黄河河务局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不懈奋斗,让济南黄河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文化更丰富,宜游宜居宜业的“幸福河”场景逐渐显现。

航拍泺口黄河段百里黄河风景区

智慧升级 为黄河防汛提供稳稳的安全感

秋雨过后,天高云远,湛蓝的天空下,黄河静静地流淌,大雁不紧不慢地排队南飞。黄河岸边,后张控导工程上却是分秒必争,气氛紧张。

“淤背区边坡发现最后一个目标。”杨华龙大声汇报着,手上动作却丝毫不停,迅速设定着无人机巡航路线,“巡航路线设定完毕,是否可以开始第二科目?”

“可以起飞。计时开始。”

无人机迎风而起,防洪工程的一石一木都清晰地展现在操作屏上。这里是济南黄河防洪工程运行管理技能竞赛现场,来自7个水管单位的一线治黄人同台竞技,切磋治河信息化的新技能。

“过去我们常说‘黄河防汛,一靠堤防,二靠人防’,但面对新形势,面对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技防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济南黄河河务局工管处处长许洪印介绍,“经过4年持续完善,现在济南黄河全线已建成305处视频监控点,配置了24架无人机和28套视频会议软终端设备,28处水位监测点全部安装了雷达遥测水位计,在重点工程装配了照明设施500套,建成了基本覆盖各级单位、各类防洪工程的“天、空、地、人”全方位全时段巡查防守体系和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了对防洪工程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预警。”

在基础设施升级的同时,济南黄河河务局还大力推进科技治河研究,联合打造“数字孪生黄河”济南河段典型场景,建成全河首座物联网水位站,结合地方政府建成“平阴县智慧黄河数字平台”和“长清黄河防汛智慧云系统”,全面推广应用“智巡”APP,实现基层业务流程再造、工作模式革新,“视频监控+无人机+人工”综合立体巡查模式已趋于成熟。

无人机巡河

“以前人工巡堤一次需要3到4个小时,现在通过摄像头5到10分钟就够了。之前的视线盲区现在也都能看到了。”泺口管理段段长贾长华高兴地说。

黄河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效提高了防汛指挥调度和巡查值守的精度和效率,也降低了基层工作强度,让他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业务能力锻炼上。

杨庄险工防汛抢险演训基地

在杨庄险工,可同时容纳400余人进行反滤围井、反滤铺盖、捆抛柳石枕、机械化抢险等科目演练的防汛抢险实战演练区完成改造;在济南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基地,丁联坝险情模型、家伙桩演示区、柳石搂厢和反滤围井分解模型细致完备;在泺口险工,堤防决口、漏洞、管涌、渗水等险情实操训练场有序排列……如今的济南黄河河务局防汛抢险演训基地,理论教学、实操训练、实战演练、后勤保障等功能变得日趋完善。

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巡查闸区填写值班记录

防汛知识竞赛、退休专家讲座、实战演练、基层蹲点……经过层层历练和选拔,济南黄河河务局建立了51人的防汛专家库,组建了20人的济南黄河青年“星火”防汛预备队,落实企业、消防等95支社会力量、7352人充实到群防队伍之中,一个专兼结合、梯次科学的“黄河铁军”队伍成为守护济南黄河安澜的坚实保障。

济南黄河青年“星火”防汛预备队

济南黄河铁军传承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人民至上的信念和精益求精的作风。

“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是全国唯一获‘鲁班奖’的堤防类工程,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施工,守护好人民的‘水上长城’。”崔寨管理段段长牛凯带领着17名“90后”日夜驻扎在工地上,关注着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设的每一处细节,在汛前超额完成建设任务。他们早已独当一面,却始终保持着“搬起第一块石头”时的谨慎。

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设现场

“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济南黄河河务局统筹增强堤防、人防、技防能力,压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类防汛责任制,完善黄河防洪预案、滩区运用预案,建立沿黄各区(县)防汛布防体系,与社会各界团结协作,战胜了2021年罕见秋汛洪水,有效应对多次强台风、强降雨过程,确保黄河岁岁安澜。

综合施策 以美好生态环境承载美好生活

“大家不用去太早,等中午阳光强了,葵花都抬起头的时候最好看!”

“这片葵花能开到国庆假期之后,不要扎堆!不要扎堆!”

“9月油葵,10月银杏,济南黄河秋游‘保姆级’攻略来了!”

济南黄河千亩银杏秋景

去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黄河公园刚刚建成时知者不多,今年济南黄河油葵花海刚刚绽放,各种旅游攻略已经刷满网络,游人蜂拥而来。

樱花大道、千亩银杏林、星空花海、油葵基地……知名度的提高,游客的青睐,源于济南黄河河务局对优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的不懈追求。

樱花大道

4年来,济南黄河河务局持续优化工程管理质量和“颜值”,每年植树2万余株,及时补植更新草皮,整体绿化林草覆盖率达98%。在原有3个国家级水管单位、19处黄委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历城、天桥和平阴黄河河务局成功通过水利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

济阳黄河生态

在济南市政府部署下,济南黄河河务局与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先后完成了三期生态风貌带建设项目,绿化提升黄河防洪工程692.4公顷,建成6处郊野公园,改造6处文化节点,全面提升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中心景区,一条以绿色为本底的生态廊道逐渐形成。沿黄各区(县)积极响应,平阴“女神一号”旅游公路、槐荫“沿黄九美”、历城“鹊华视廊”、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黄河公园、济阳黄河健身公园相继完成。济南黄河防洪工程实现华丽蝶变,树种越来越多样,色彩越来越丰富,“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城市生态轴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

平阴“女神一号”旅游公路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渠细细香。在黄河水的滋养下,河滩内湿地星罗棋布,济西湿地、龙湖湿地、玫瑰湖、白云湖水草丰茂,成为水生植物和鸟类的天堂,震旦鸦雀、苍鹭、秋沙鸭、红头潜鸭、白骨顶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此栖息繁育,与天光水色绿茵交融,处处透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魅力。

大批天鹅在鹊山龙湖湿地栖息觅食

生态美景来之不易,决不允许任何破坏和侵占。2023年7月26日,随着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线上“云法庭”的法槌落下,历城河务局6起违法侵占黄河防洪工程的诉讼案件一审全部胜诉,此外,2起依法强制执行案件已收回黄河防洪工程土地3万多平方米,不仅维护了黄河生态环境,也为类似案件作出了示范,对不法分子形成强烈震慑。

法治尊严需要强有力的机制支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指导下,济南黄河河务局积极完善“司法协作圈”和“联合执法圈”,与公检法司等9部门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协作配合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成立山东省首家黄河生态保护联防综治办公室,建立“生态警务”联建工作站,成立5家黄河巡回法庭、1处司法修复基地、4个法官工作室、4家检察工作站(室)……多部门联席会议、联合巡查、联合专项行动逐渐成为常态。在“行刑衔接”的法治利剑下,“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无所遁形、无力反弹,水事秩序一路向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据了解,济南黄河河务局与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正在洽谈第四期生态风貌带建设项目。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现在和未来,济南黄河生态环境必将更加优美宜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泉城“绿芯”。

河城相融 加速迈向“黄河时代”

2023年9月6日,一篇《趵突泉持续喷涌20年 黄河水功不可没》的文章在济南人的朋友圈热传,让大家再次关注到黄河与泉城的血脉联系。

其实,从古济水到大清河,再到济南黄河,因水而名、以水而兴的泉城济南从未停止过对黄河的凝视与思考。

早在2003年,济南便确定了“北跨”的城市空间布局。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启动,济南迅速找准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从“大明湖时代”跨越至“黄河时代”。

航拍大王庙引黄闸与河城共融

济南黄河河务局作为流域管理机构,主动融入城市建设大局,在《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济南黄河风貌带建设规划》《济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济南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方案》《济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计划中突出发挥行业优势,深入研究,提出参谋意见,加快规划落地。

河城融合,交通先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的唯一国家级新区,承载着再造一个“新济南”的期望和使命,而将新“老济南”连接在一起的便是穿城而过的黄河。济南黄河河务局认真参与每一次跨河桥隧建设的论证和审查,协调项目审批,“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济南黄河凤凰大桥、齐河黄河大桥已建成通车。仅起步区范围内,已建成投用的过河通道就有16座,在建7座,列入远期规划的10座,未来平均每5.5千米河道有一座过河通道,黄河天堑将化为通途。

“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通车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到济南泺口视察,看到沿黄地区的贫困景象时,提出了用引黄河水在盐碱地改种水稻的想法,从此诞生了全国驰名的‘黄河大米’。”槐荫黄河河务局局长张新娓娓道来,“近年来,槐荫席家庄等5个村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水稻基地,创意打造‘水稻画’、特色民宿、村史馆、玫瑰园,走上了特色观光农业的新路子,开创了乡村振兴的‘席家庄模式’。”

杨庄引黄闸春灌

以景聚人,以人兴城。依托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深度融入山东省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和济南市文旅线路,与沿黄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举办“民俗文化节”“黄河马拉松赛”“黄河少年行”等文化旅游活动,形成以水利景观为主,文旅、体育、科普等多业态协调发展的模式,带动槐荫席家庄、天桥丁太鲁、历城华山湖等周边片区人气汇聚、百业兴盛,发挥了重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黄河少年行”活动现场

水润物无声,泉水叮咚却悦耳动听,为“黄河大合唱”的铿锵壮阔注入了新的音色。《2023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全面打造黄河“生态轴、安全轴、发展轴、文化轴”;2023年9月20日,济南市政府召开“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主题系列发布会,围绕“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介绍了有关情况,“黄河蓝图”愈加清晰,一座“未来希望之城”正在黄河之畔拔地而起,为“幸福河”建设写下新的注脚。

守正创新 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寒冬深夜,郭明福先将油管缠上一层塑料布,下面垫上玉米秸,然后将自己仅有的两床棉被全都包在了油管上。”在“讲好济南黄河故事”大赛上,刚入职3个月的柏颖动情地讲述着老一辈的治黄故事,这些故事已经把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黄河人”。

“讲好济南黄河故事”大赛现场

“从鹊华楼张目远望,左边是鹊山,右边是华不注山。其实《鹊华秋色图》不是在这里绘制的,但其中蕴含的故土眷恋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看到归国华侨们止不住的热泪,讲解员钟慧颖对这份工作又多了一份责任感。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70余年历程中,留下无数动人心魄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黄河人前赴后继,护佑黄河安澜。

“我们所走过的路将成为历史,铭刻着人民治黄的艰辛和壮阔。每多保存一件老物件,就多留意下一份传承。”谈到收集治黄老物件、老照片的初心,济南黄河河务局办公室副主任张庆民说。

“十年蝶变 河济泉城”济南黄河摄影展

浏览济南黄河河务局网站“流淌的黄河记忆”专栏,马灯、扁担、铁锹……旧工器具上的累累伤痕像是老人的皱纹;肩挑人抬的第一次大复堤、战胜1958年大洪水……老照片渐渐褪色,但记忆渐渐清晰。

让黄河文化发扬光大是当代黄河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济南黄河河务局聚焦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打造济南黄河文化核心区,构建了“一区三线”治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小夏”家族及文创产品

一万多平方米的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竣工,《济南黄河画册》《济南黄河文化遗产名录》编纂成册,纪录片《黄河从我家门前流过》杀青,“小夏带你游黄河”“秋汛战洪图”等新媒体作品纷纷“出圈”,为更多人感受济南黄河文化提供了载体和窗口。

“悬河就是指河床比大堤外面的地面高。”

“今天我画的是戴令德堵漏洞抢险的故事。”

走黄河、看黄河、说黄河、画黄河、学黄河……每年有上万名中小学生来到济南黄河岸边参加水文化科普研学活动。在一次次知识问答和互动创作中,深厚的黄河文化在他们心中扎根,不屈的民族精神在他们心中成长。4年来,济南黄河河务局高度重视水情教育,挂牌济南市中小学研学基地、章丘区资政育人实践中心,先后获得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等荣誉称号,并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

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成为中小学生普及黄河文化的重要场所

迎进来,也要走出去。济南黄河河务局与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参加《作风监督面对面》节目,做客济南电视台《大话黄河》《新春云客厅》《今晚不关机》等访谈节目,承办“千里走黄河”“民俗文化节”“马拉松赛”等文化活动,让济南黄河故事融入群众生活,让黄河与泉城的交响曲越来越高亢。

槐荫黄河生态半程马拉松赛成功举办

2022年,经过充分酝酿和征求意见,“河济泉城”济南黄河文化品牌和品牌标识应运而生,以黄河托举起泉水,寓意通过“河城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文化理念更加明晰坚定,指引着济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不断开拓新境界,发挥新效能。

黄河奔腾不息,黄河儿女奋进不止。今后,济南黄河河务局将继续立足职能,发扬优势,深度融合,还在不断谱写新时代河济泉城的新故事,展开“幸福河”建设的济南新画卷。(安红心)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