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助推淄博黄河高质量发展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3-11-17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11月17日讯   “十三五”以来,淄博黄河河务局坚持科技兴河、内引外联,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取得工作硕果累累。

开放合作  内引外联谋突破

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战略,淄博黄河河务局坚持开放治河、融合发展理念,科技创新工作立足技术薄弱、高技术人才不足的现实,主动开放治河,通过内因外联,与科研院所、高校沟通联系,寻求科研合作,几年来相继与黄委水科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淄博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高校广泛交流,建立了科技创新合作关系,通过共同选题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开展了适合治黄需要的多元化科学技术合作。

以淄博黄河防汛抢险实训基地为平台,分别在实训基地挂牌建立了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科研基地。近年来通过合作开展科技项目研究,与淄博市农科所完成了“ZG-1200型起垄栽植一体机研制与应用”科技成果获省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黄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与山东黄河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展研究的“黄河堤顶道路冷再生施工技术”科技成果获山东黄河河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与黄委水科院合作正在开展研究的科技项目“黄河下游堤防险情驱动机制及安全监控与预警理论和方法研究”“基于实景模拟下的堤防险情演化机制”已全面展开……

科技创新的内引外联,逐步形成了开放式的工作方式,借助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联合攻关解决有关技术创新,有力推动了治黄事业发展。

应用至上  创新驱动促发展

淄博黄河河务局着力将创新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各项治黄业务工作上,坚持问题导向、应用至上,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推动治黄业务创新发展。

黄河淤背区节水灌溉技术

结合工程建设施工,该局开展了“黄河淤背区节水灌溉技术”科技项研究,淤背区灌溉由明渠灌溉创新管道输水灌溉,这一节水灌溉新技术,在淄博黄河淤背区应用灌溉面积达到6000余亩,该科技成果获得了山东黄河河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黄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有效提高防汛抢险业务能力水平,该局组织开展了“机械化组合抢险技术研究”、“淄博黄河电子滩地桩系统”“ZHZ-Ⅰ型自行式防汛沙袋装袋机”科技项目研究,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提升了防汛抢险技术水平。在防汛物资管理工作中,“国家常备防汛物资代储研究”项目创新国家常备防汛物资储备管理模式,改变了防汛物资采购、储备、调用传统管理方式,该科技成果目前已在山东黄河推广,获山东黄河河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淄博市改革优秀成果奖。

国家常备防汛物资代储研究

另外,在工程管理和工程维修养护业务方面,该局开展了“黄河堤顶道路清扫车”“涵闸观测沉陷点测压管防护装置”“电动自行式手扶平地机”“背负式苗木施肥器”等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有效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

数字赋能  打造治黄新一线

进入“十四五”水利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促进淄博黄河高质量发展,淄博黄河河务局积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思路,进一步加快推动淄博黄河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建设。

智能照明平台

以基层单位视频会商系统、视频监控、无人机应用“三个全覆盖”建设为重点,开展数字孪生淄博黄河建设,建设了“云黄河·淄博”综合智慧信息管理应用平台,以防汛和水资源管理业务为主开发建设“2+N”系统逐步健全完善,开展了翟里孙控导工程三维建模试验,构建了翟里孙控导工程+1号坝至+6号坝的大范围、高精度、高清晰的三维复杂数字场景,通过试验逐步退关应用工程的建模工作,构建可视化、可操作化的淄博黄河三维模型,借助模型功能,为工程分析和防汛抢险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基层段所无人机应用

目前,该局4个段所已全部实现黄委、省局、市局、县局五级在线会商。在重点工程、险工险段等工程布设视频监控75个,配备无人机7台,实施“天、空、地、人”立体数字化工程巡查,通过视频监控巡查、无人机巡查配合人工巡查,实现了黄河河道、工程巡查全覆盖。通过应用工程管理巡查app管理平台,实现了工程管理巡查记录、存储、上报资料无纸化办公,大大减少了基层段所职工的现场巡查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打造了治黄新一线。

大河汤汤,奔腾涌流。漫步淄博黄河46.92公里长堤,一朵朵科技之花正慢慢璀璨绽放。从“治河”到“智河”,淄博黄河人将一如既往、常抓不懈,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让科技之光闪耀大河两岸。(谷和长  孙涵哲  李波)

编辑:田光 录入:迟圣杭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