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22日讯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近年来,高青黄河河务局紧跟业界前沿动态,结合治黄工作实际,巧用“加减乘除”法则进行信息化建设,打造工程管理赋“智”管理新模式。
安澜湾
基础支持做“加法”
君指繁星启明路,铁马金桥铺征途。在信息化的关键起点上,局党组不仅是严谨的策略制定者,更是积极的行动推动者。
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座谈会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如何赋‘智’工程管理,实现数据多跑路、职工少跑腿。”在第一次专题座谈会上,高青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吴国胜的话语引起热烈讨论。自开展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以来,局党组先后开展现场督导、蹲点调研、专题调度,每项布置和安排都凝聚着创见与科学。在全局上下齐心的努力下,为信息“画”涂上了厚重坚实的底色。
管理段调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该局先后在河道整治工程、堤防重要路口应用摄像头75个,配备无人机5架、视频会商系统4套,打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并将视讯综合管理平台、智巡APP、云黄河·高青等软件平台纳入日常业务,初步构建起“天空地人”立体感知网。
共享平台
问题负担做“减法”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面对复杂的信息化应用场景,高青黄河河务局坚持“问题导向,应用至上”原则,打造“三个新”工作亮点,让一线职工“减”负上阵。
该局以前期“1+1+1+N”(即1套管理制度、1本管理台账、1张飞行航线图和基于云盘存储的N种应用)成果为基础,设计立体巡查流程图,将视频监控、无人机和人工三种巡查方式有机融合,提高巡查质效;打造综合巡查数据共享平台,利用云存储技术实现互联互通;优化固化探索成果,形成《立体巡查实施细则》《“智巡”APP应用规范细则》等一整套细化、量化、流程化的规章制度。
立体巡查流程图
“以前步行巡查大郭家控导要一个小时,现在按流程规范用设备,十几分钟就行喽。”从黄土的艰难跋涉到无人机的轻盈飞翔,马扎子管理段巡查员马如银的称赞正是对“减法运算”结果的最好诠释。
使用视频监控巡查
使用智巡APP进行上报
成果推广做“乘法”
先行试效验明,后广施利泽生。高青黄河河务局在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期便确定了“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集中力量打造管理段标杆,适时推广覆盖全局,效果纷“乘”。
该局在前期培训的基础上,精心组织专题进阶,将培训对象由特定操作员扩大至全局各部门信息化骨干,邀请大疆技术员现场教授无人机高级功能,试点管理段负责人推广立体巡查技术要点,旨在将前期试点探索的经验做法与应用成果进行交流推广,以点带面,共同提升。并针对老年职工学习曲线问题,组织“经验老带新,技术新助老”活动,确保无人机航线飞行、视频监控一键循迹等操作应会尽会。
实操培训
3000余次电子巡查记录,200余个问题上报与解决,100余G字节影像资料存储……这些数字背后,是该局在信息化道路上坚定的脚步。高青黄河人以躬身实践和科技赋能推动治河信息化再上新台阶。
痛点难题做“除法”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在信息化走深走实的进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应用深入,一个个问题浮上水面:视频监控自动化程度底、无人机应用不深入……高青黄河河务局积极准确研判,药到病“除”。
“您已进入危险区域,请尽快撤离。”刘春家险工景区游客刚进入职工设定的区域,智能音柱就发出了响亮的警报声。除了“电子围栏”,冰凌检测、垃圾倾倒检测、对比异常检测等算法也逐步应用到了日常工程管理之中,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该局还深入挖掘无人机应用潜能,以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为抓手,对所辖9处河道整治工程、3处管理段庭院进行三维建模,将“一草一木”都“搬”到电脑上,打造数字孪生数据底板,并探索出三维模型与二维地图相结合的“一张图”模式,实现文字数据定位标记、多维度工程量测量、模拟洪水淹没、模拟工程建设等拓展应用成果。
刘春家险工三维建模
面对日积月累的河势、工程、河道、滩区等庞大繁多的数据,该局充分发挥算法、模型优势,为治黄业务工作提供更科学、更直观的数据支撑。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黄河有黄河的凶险,黄河铁军有黄河铁军的硬拳。高青黄河河务局在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彰显了“与时俱进强筋骨,科技强兵披金甲”的主动作为。时代在进步,信息化的黄河铁军亦在路上。 (陈智 张琼琼)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