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1月29日讯 冬日高村引黄涵闸改建施工现场北风凛冽,寒风刺骨,空中飘着雪花,突然出现的断崖式降温,让现场施工人员有点措手不及,很多人前几天还穿这短袖,御寒衣物都躺在家里的衣柜里。尽管气温从前几日的十几度左右骤然降至零下2度,但施工现场依然干的热火朝天。
坚定信念齐奋进
开局便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高村闸改建工程开工以来,项目部全体人员都树立一个信念,那就是打造精品工程,高质量严标准地完成涵闸改建任务。为此,项目部的每名工作人员都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了施工项目上来。
涵闸改建项目部负责人焦全修几乎每天都在工地调度各项工作进度,不是帮助施工人员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就是与技术人员一起审核图纸,或者是协调人员、设备进场。 常常一天忙下来,回到宿舍已到深夜。
焦全修听取施工进展情况
今年已58岁的苗培红已经记不得参加过多少次工程施工,由于工作认真、负责、细致,曾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和黄委“优秀班组长”称号。尽管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但自从开工以来,他仍坚持深入工地一线夜以继日地工作,忙起来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连年轻人都有点吃不消,同事们无不佩服地称他为“拼命三郎”。在采访他时,他说有一次忙到凌晨1点,这时候旁边的同事插话道,不时有一次,而是不止一次,不是凌晨1点,是凌晨2点多。同事的插话,让苗培红像是说谎一样有点不好意思。
陈文猛在项目部负责后勤保障,让大家吃好住好是他最大的心思。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后,他就早早来到菜市场购买当天的食材。担心大家吃不好,他精心制定了每周食谱,力求做到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当接到来自女儿的关心电话时,这位已经10多天没有回家的汉子眼角有些湿润。
负责外业的技术人员许永跃和魏飞,为了严控工程质量,不仅是结合图纸进行商讨,更是在铺工、测量、放样、施工进度安排上深入现场,实地勘测,用脚步丈量、用设备校测。
知与行的融合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拥有知识而未参与实践,知识就无法得到真正的体验和验证;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和经验。
在高村闸改建的项目部,有很多近年来新入职的大学生,正在通过参与高村引黄涵闸的改建完成自己从知与行再到行与知的升华。在项目部的一间办公室里,魏发轩正在全神贯注的用CAD进行基坑断面图的绘制工作。由于之前曾在工地参与过施工,他便被抽调到涵闸改建项目部负责涵闸的绘图辅助工作。当得知这一消息时,他的内心有些忐忑,他说开玩笑说当年学的差不多已经还给学校了,以前工地上用到的水准仪等仪器现在已更新成了GPS测量仪,自己能否承担好这项工作,这让他切实感到了本领恐慌。来到施工现场后,他从最基本的绘图软件命令开始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向工地上的技术人员请教,如果当时没有理解,他便在网上查找有关学习资料,自学研究。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尺寸数据和示意图。“感觉像是回到了在工地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魏发轩说道。
全神贯注绘图的魏发轩
安全生产重于天
施工建设,安全最重。
“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在高村闸项目部的调度会上,焦全修的话掷地有声。
施工伊始,该项目就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施工的首要位置,坚决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走进高村引黄闸改建工程施工现场,现场安全员韦鹏翔正在劝离施工现场路过的群众。“安全靠规章 严守不能忘”“安全在心中 生命在手中”等醒目的警示牌和写着安全标语的横幅布满了施工场地外围。
项目部人员加班学习安全生产知识
涵闸施工涉及的环节多,人员广,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意外。韦鹏翔介绍说,当前,每天都按照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等“六项机制”要求,确保施工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符合安全和质量规范。比如在进入工地时,第一件事就是在入口处领取安全帽,没有安全帽,任何人不准进入工地。
为了将安全生产风险降到最低,韦鹏翔每天都要来回穿梭在各个施工场地进行安全巡查,查看用电线路是否合规,施工现场是否有“三违”现象,是否有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每天忙完,他的微信步数都维持在17000步以上,基本排在微信步数的榜首。
青春拼出未来
尽管已至深夜,项目部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此时的办公室内大家仍在有序的忙碌着。
“勇浩,明天你们几个再把冬季施工方案和临时供水方案完善一下。”技术负责人刘柱法安排道。由于已经连续几个晚上熬夜,此时的他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涵闸开工以来,需要准备的资料浩如烟海,仅是开工资料就包括人员、设备进场报验、度汛方案、施工总计划等多项方案。除此之外,还要准备施工资料、分布开工资料、水保环保资料等。
30出头的邹方旗、杨浩等年轻人有的是在工地巡查施工外业,有的在项目部挑灯夜战梳理内业,尽管有时候加班到凌晨,但第二天依旧早早来到办公室的时候,他们开玩笑的说,已经养成了当天睡当天起的好习惯了。
安全员杨浩正在张贴安全生产标语
该项目人员构成相对年轻,要想保证内业资料齐全、完备,唯有加班加点。办公室的每个人都恨不得一个人当成两个人用,大家几乎都是全天钉在办公室。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他们工作状态最真实的写照。
大河无言,奋斗有声。高村涵闸改建工地上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个个灯火通明之夜诠释着他们“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初心与奉献。(董广龙 李永波)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