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2月5日讯 “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建设数字孪生黄河的浪潮风起云蒸,数智引领的潜力和优势有目共睹。
在融入大局、抢抓机遇的坚定认识下,在主动担当、探索创新的不懈努力下,长清黄河河务局紧跟流域前沿动态,不断深耕“数字长清”建设,持续打造智慧防汛新高地。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视频监控效能
“视频监控提升之后,真正打通了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坝面是否平整、背河坡是否平顺、工程上是否有杂草杂物和水沟浪窝都一面了然,直接将视频监控情况反映给养护人员,大大提升了工程管护的效率和水平!”近期,长清管理段工作人员在工程管理大检查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后,不禁对视频监控点赞。
使用视频监控进行工程巡查(张琦琦 摄)
2021年,长清黄河河务局在下巴、贾庄等工程建设了12处视频监控,因时间急,工程位置偏僻,主要采用4G流量卡传输方式,经使用,流量卡传输存在监控画面卡顿,不能回放等问题。
随着“三个全覆盖”的深化运用,如何节约高效的提升监控质量成了该局亟待解决的难题。若使用本地网线,监控点位偏僻,附近又无村庄,成本大、费用高;若利用网桥直接连接齐河网络,内网带宽大、外网存在网络安全隐患……何解?
该局领导高度重视,本着节俭高效的工作原则,强化沟通互动,拓展工作思路。局长亲自抓,赴德州局沟通协调,制定初步思路;分管局长靠上抓,多次向市局请示汇报,赴齐河局现场办公实地确定传输方式,与齐河县广电公司协商确定以家庭宽带方式接入网桥连接,提升监控质量。
现场办公确定监控传输方式(宋光旭 摄)
截至目前,该局自建按监控实现全部在线,畅通清晰。监控之下,工程尽收眼底;监控之外,工作效能持续提升。
创新“数字+”监测 赋能治黄一线提质增效
建设“数字长清”,要在突破创新。长清黄河河务局以需求为导向,以根石监测预警着力点,丰富“数字长清”内涵,为长清黄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为了在第一时间发现险情或提前预判险情发生,该局在险情预警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依托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信息融合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海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黄河岸防根基监测岸定-六度姿态仪》根石监测预警项目。
数字孪生建设成果推介会成果展示(曹剑河 摄)
“该装置融合了陀螺仪、气压、水压等传感器,采取IOT物联组网进行信号传输,实现对水下坦石三维角速度和三维加速度六度姿态的实时监测;对GPS差分定位、经纬度、角速度、加速度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开发了多组元融合算法,通过设定阈值,实现了触发阈值自动报警功能。”10月31日,在省局组织的“山东黄河水利先进技术(设备)及数字孪生建设成果推介会”上,该装置受到各级领导一致好评。
应用的成果,彰显出创新的巨大能量。今年汛前,该装置在长清黄河孟李魏控导工程8号坝(该坝汛期靠溜)进行了定点试验,调水调沙期间埋设的设备触发预警后,工程巡查人员立即到现场查勘,发现该坝出现根石走失,第一时间进行了处置,避免了发生坦石坍塌险情的发生,有效防止了险情扩大,保障了工程安全。
六度姿态仪定点投放(史晓瑞 摄)
践行“三个提升” 助力“数字长清”提档升级
建设“数字长清”,重在量质齐高。对标《长清黄河河务局2022-2024年“数字长清”建设三年实施方案》规划及目标,长清黄河河务局积极践行“三个提升”,推进基础设施、网络覆盖、系统功能更进一步。
提升设备专业化水平。购置专业级别无人机,实现无人机自动巡航、热成像、立体化数据采集等功能,便利化提供河道巡查监管,更为建立数字黄河提供数据基础。
无人机巡查(张珊珊 摄)
提升智能业务系统。赴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以“云黄河”为基础,不断研究探索“智慧长清黄河”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做到数据共建共享,管理协同提升。
提升深化运用效果。建立健全“三个全覆盖”无人机、视频监控等配套管理制度,接通市电照明点位50处,安装照明设备93台,持续推进“智巡”APP等业务系统使用力度,提升治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智巡”APP应用(张琦琦 摄)
目标清晰、统筹推进、稳扎稳打,“数字长清”建设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质变升级,服务效能不断增强。长清黄河数字信息化建设已逐步渗入治黄业务的各环节,“三个全覆盖”全面应用,数据检索引擎不断优化,“四预”功能成效初显。
展望未来,在智慧赋能深入推进、“数字长清”持续优化的形势下,长清黄河河务局必将秉持科技治河的“数字密码”,在“智慧”中奔赴未来。(杨淑婷 贾俊浩)
编辑:田光 录入:迟圣杭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