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2月22日讯 “看,原来我们闸管所历史可以追溯这么久远!”
翻开厚厚的《济南黄河志》,闸管所伴随着引黄兴利工程的建设应运而生。70年光景,从第一条虹吸管的建立到现在的引黄闸,从最初单一的农田灌溉到现在的城区供水、农田灌溉、生态补水三大功能,黄河历史的变迁、管理体制的变化,矗立在黄河大堤的引黄闸见证了济南引黄兴利的发展历程。
当我们再次走进闸管所,厚重的历史感迎面而来。引黄兴利的发展脉络,在闸管所徐徐展现,让每一位到访者感受到母亲河璀璨的文明之光。
北店子村的消失与玉清湖水库
最近几个月,北店子闸管所加快实施文化建设,整个建设过程也是一次溯源之旅。
“抓主要矛盾,要深挖文化内涵!”
“我们先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做好自己的历史定位。”
自1955年虹吸工程开始到北店子引黄闸与杨庄引黄闸建闸,再到今日的北店子闸管所,从最初单一的虹吸管灌溉农田,到现在的主要为城区供水、灌溉农田、生态补源,70年济南黄河兴利史跃然纸上。如今,黄河水占比全济南城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黄河水占比8成以上,北店子闸管所所辖北店子引黄闸全年24小时不间断源源不断为济南“两大水缸”之一玉清湖水库提供黄河水资源,保障了城市生活用水安全。
北店子闸管所(郭伟森 摄)
“我给大家讲述北店子村的变迁……”这一段时间,北店子闸管所全体人员,翻阅历史资料,实地走访调查,从明清年间历史入手,探寻北店子村,从1958年北店子第一次搬迁,到1970年第二次搬迁因实施引黄闸土建工程,再到1980年因黄河河务部门改建北店子引黄闸,全村全部向北迁移,2004年第四次搬迁,北店子闸管所见证了他们的历史变化。
邢家渡的由来与农田灌溉
“原来,我们‘邢家渡’是这样由来的啊!”为深度挖掘闸管所文化内涵,邢家渡闸管所发动职工查阅了各类书籍史料,由最早的虹吸管到引黄闸,整个引黄兴利的历史变化,深度挖掘了济南黄河引黄供水的历史脉络,持续丰富邢家渡闸管所独有文化内涵。
杨庄虹吸工程
从南宋初年的“上泺堰”,到“邢家渡”名称由来,从为当地淤田改土、增加粮食产量、缓解旱情和农业生产诸多困境起到了一定作用,到1973年邢家渡引黄闸的建立,如今邢家渡引黄灌区涉及农田200余万亩,改良盐碱涝洼地50余万亩,占全市可耕地面积的24%,水浇地面积的33%,是山东省大型灌区之一,也是济南市最大的引黄灌区,是济南市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也素有“省会粮仓”的美誉。每年到了农灌的时候,邢家渡引黄闸便开闸放水,滚滚黄河水就跨越起步区、济阳区、商河县,流淌入田间地头,滋润着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茁壮成长,为农田带来丰收的希望。
供水文化LOGO呼之欲出
供水局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抓手,设计济南引黄供水文化品牌,展示济南引黄供水事业形象,在全局范围内,征集文化品牌Logo,不断丰富河济泉城文化内涵。
黄河是济南市最主要、最可靠的客水资源。生生不息的黄河为济南农业灌溉、城市供水、节水保泉、生态改善注入了源头活水。济南黄河现有引黄闸11座,设计总引水流量225立方米每秒。目前,黄河水已成为济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为确保省会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兴建鹊山、玉清湖水库等引黄工程,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也有效置换和涵养了地下水。
图书阅读学习(赵士滨 摄)
基层闸管所和引黄闸全年365天不停歇,常年与水为伴,为济南市区和周边县区提供源源不断的黄河水,润泽泉城济南,浇灌出了“吴家堡大米”“曲堤黄瓜”“仁凤西瓜”等知名农业品牌,保障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助力“四大泉群”持续喷涌。
几个月来,供水局各闸管所结合自身环境布局,从引黄的角度打造供水文化特色品牌,讲好水闸背后的故事,让水闸成为济南引黄兴利史的最佳“索引”。(郭伟森 鹿文凯)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