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2月29日讯 黄河千回百折,一路奔腾而下,流经山东省的第一个市就是菏泽。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治黄机构——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菏泽鄄城成立,开启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新纪元。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经过70多个岁月的磨砺,鄄城黄河河务局依旧是系统里的“排头兵”,持续多年荣获绩效考核优秀等次,治黄初心在一代代鄄城黄河人的身上接续传承、历久弥新。
鸟瞰鄄城黄河(江苏亭).
笃行不怠护河安,共谋发展描版图。绿岸碧水铺画卷,水美人和话幸福。近年来,鄄城黄河河务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靠前站位,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为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遗余力、一往无前。
以史为鉴 坚守不变的黄河心
2022年9月8日,由黄委和山东黄河河务局主办,菏泽黄河河务局承办的“大河记忆”黄河治理文化推介会在鄄城黄河举行。其间,位于鄄城黄河河务局苏泗庄管理段的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揭牌并开放。
“大河记忆”黄河治理文化推介会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积极筹备黄河花园口堵口,引黄河水回归故道,企图水淹解放区。为应对新的防洪形势,保障解放区黄河故道两岸数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46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机构冀鲁豫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在鄄城临濮集(现改为临濮镇)成立,不久易名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拉开了序幕。
走进苏泗庄管理段庭院,宣传栏上的“初心之地党旗红”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临濮镇的旧址距离苏泗庄管理段不足1000米。这里是人民治黄事业起步的地方,所以大家把这里称为‘初心之地’。”该段副段长周林耀告诉记者。
冀鲁豫黄委会旧址展厅
人民治黄事业初创时期,治河人才匮乏,水文资料奇缺,战争形势复杂多变。在极其艰苦的恶劣环境下,解放区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冒着枪林弹雨,赶运料物、抢修堤防、整治河道,保证了黄河归故后堤防没有决口,保护了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河首战告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治黄初心历久弥坚,栉风沐雨笃定前行。
初心之地,铸就了鄄城黄河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成为他们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多年来,鄄城黄河河务局立足“治黄初心之地”区位优势,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让治黄初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程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该局突出政治引领抓队伍,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肃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扎实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作风建设年”等活动。
同时,着力做好主题教育学习调研成果转化,2022年,该局荣获“黄河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荣誉称号,旧城管理段党支部被评为“黄河先锋党支部”;2023年,该局机关第二、第三党支部被评为“山东黄河过硬党支部”,旧城管理段党支部被评为鄄城县“星级党支部”和山东黄河先进基层党组织;1名党员获菏泽市2022年“最美志愿者”和菏泽市2022年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优秀学员荣誉称号,11名党员获省、市局和鄄城县“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走进鄄城黄河河务局各基层管理段,移步换景,瞬间“入画”:文韵飘香的小院、窗明几净的办公楼、典雅幽静的读书角、干净整洁的宿舍、绿意盎然的菜园……一切都井然有序、欣欣向荣。段(所)品位显著提升、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优美宜人,这一切都得益于山东黄河基层段所标准化建设及准军事化管理工作(以下简称“两化建设”)的有效落实。
鄄城黄河堤顶道路
如今的鄄城黄河河务局,着力抓好“硬件”、做优“软件”,防汛备汛工作多维发力,工程管理与建设靶向加强,依法治河持续深化,智慧赋能成效显著,队伍建设优化提升,经济发展增幅显著,风险防控稳步推进,黄河文化多点开花,旨在建成硬件全、管理严、标准高、业务强、精神足、面貌优的治黄新一线,让基层职工获得感成色更足、责任感更可持续、幸福感更有保障。
一诺终身,坚决守护初心;朝乾夕惕,坚定守护安澜;站位前沿,坚强守护人民。77年来,变化的是鄄城黄河河务局“治黄新一线”的新面貌,不变的是那份历经风雨仍矢志不改的治黄初心。
勇毅笃行 坚守书写了黄河情
守河护河兴河,是鄄城黄河人的坚守,书写着穿越风雨的黄河担当。
这坚守,是常备不懈成就的岁岁安澜。
2021年10月,黄河发生了罕见秋汛。面对肆虐的洪水,无论是从业30余年的“老黄河”,还是入职仅两个月的“00后”,“共产党员”这个共同的名字在鄄城黄河防汛抢险一线被叫响。在参与一线值守的42名机关工作人员中,党员干部就有32名,他们勇当先锋、甘挑重担,筑起一道道冲不垮、淋不坏的安全“堤坝”,圆满完成秋汛防御工作。该局被山东省政府授予“2021年全省防汛抗洪表现突出集体”。
青年党员、团员下沉防汛一线
该局扎实备战,汛期“预”字当先,扎实开展“防汛宣传月”等活动及汛前防洪工程安全普查、河势查勘等工作,积极组织各类防汛演练,率先实现了视频监控、无人机、远程会商“三个全覆盖”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汛期来临“严”字当头,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强化“河地融合”“河军协作”,做好“1+N”多元力量参与鄄城黄河防汛抢险和防洪布防体系工作,值班值守、工程巡查毫不松懈,齐心协力确保防汛安全;汛后复盘“精”字用招,精准补齐工程短板,精心改进管理弱项,坚持巩固防汛实效……
这坚守,是上下齐心串联的水岸共治。
鄄城黄河河务局辖下河段属于下游过渡性河段,据该局水政科副科长张开河介绍,鄄城河道滩区涉及旧城镇安庄、三合村、七街和大邢庄4个村台,违法垦殖等“四乱”现象难以避免。
面对河道范围广、土地权属杂、涉河事件多、执法难度大等水行政管理现状,该局水政监察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品质,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河长制”平台优势,积极与属地政府及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沟通,为养殖户等违章人员讲政策、想办法,终于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解决“四乱”问题100余项,于2022年年中达到“四乱”台账“动态清零”。
夜以继日的河道巡查,“四乱”台账的动态清零,水政利剑的强大震慑……2023年,鄄城黄河水政监察大队累计组织各类巡查141次,堤防巡查共出动执法车辆141车次,出动执法人员395人次,巡查里程3300余千米,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24件次,立案查处11件次,向公安机关移交案件2起,起到“处理一件,震慑一片”的警示效果,维护了良好的河道水事秩序。
这坚守,是精耕细作铺就的生态长廊。
走在鄄城黄河堤防,硬化道路坦荡如砥,行道林整齐划一,备防石码放整齐,每一处细节、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鄄城黄河河务局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金秋鄄城黄河堤防
“比如这个行道林树木刷白工作,看似简单,这里边有很多学问哩。为了让涂白高度整齐一致,我们想办法找到激光设备,为白漆找平。”旧城段段长唐恒宽告诉记者,该局以争创国家级水管单位为契机,对鄄城黄河沿岸堤防工程进行了整体整治提升,打造绿色长廊,扮靓沿岸堤防。
精心选苗、请教专家、细心管理、重点提升……工程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大河两岸绿意盎然。2022年,鄄城黄河河务局顺利通过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验收,刘口滚河防护工程被评为黄委“示范工程”;2023年底,鄄城县黄河临濮镇大刘屯至旧城镇平安社区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荣誉的背后,是鄄城黄河河务局矢志不渝落实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鄄城黄河营坊段河道
这坚守,是平凡岗位凝聚的漫天星火。
寒风料峭,鄄城黄河大堤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左营管理段老职工杨克球正在开展行道林树木刷白养护作业。
每日清晨,营坊管理段老职工李新海准时打开防汛物资仓库,进行设备维修养护。明年就要退休的他,仍然保持着和年轻职工一样的劳动强度。“局里年年给段上提档升级改造,那么好的条件,俺们不好好干活,咋对得起局里的期望,对得起沿黄百姓的信任?”老李朴实的话语,说出了管理段干部职工的心声。
防汛物资仓库一角
苏泗庄管理段庭院内,王化云治河广场主体工程刚刚完工,青年女职工吕晨、葛瑾、刘群便开始排练起来。以前,新入职女职工往往被安排在机关工作。随着段(所)“两化建设”和“三个全覆盖”的推广应用,今年该局首次将新入职女大学生安排进苏泗庄管理段。如今,她们已初步掌握了各种治黄技能,成长为管理段的精干力量。
在工管科,业务骨干吕端洋、仲慧慧忙于年终“两化”建设考核,手持堤防工程物业化管理考核赋分表、河道整治工程物业化管理考核赋分表等考核验收标准,骨干们风风火火地行走于管理段堤顶、坦石坡、坝坡、联坝之间。
在职工食堂,该局党群科副科长刘合旺、办公室干事李烨正在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职工对菜品的意见,关注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着力提升职工满意度。
在机关,在段(所),在坝头,在值班室,在鄄城黄河河务局内外,宵衣旰食的身影随处可见,历久弥坚的初心更显担当。
“自家的事情尽量往后推”“个人事小,黄河事大”……听着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记者忽然觉得,这种高度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及其潜移默化的代际传递,实质上就是人民治黄77年来岁岁安澜的强大力量与基因密码。
大雨过后,走在泥泞淤背区排查雨毁浪窝的背影;大水来临,团结一致探摸根石的背影;烈日之下,工程修复和草皮修剪后被浸湿的背影……匆匆行进的时光伴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激荡着黄河人继往开来的新篇章。
科技兴河 智慧幸福了黄河人
近年来,鄄城黄河向着“智慧化”不断迈进,防汛工作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内控管理也有了“智慧脑”,高效率工作的水平更高,高质量发展的能量更足。
鄄城黄河河务局是山东黄河系统较早进行“三个全覆盖”建设的基层单位,经过防御秋汛大洪水的考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三个全覆盖”应用经验。其间,一线工程巡查人员使用自主开发的工程巡查App,通过无人机、视频监控、防汛单兵设备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巡查记录的自动生成。
“三个全覆盖”工作最终都会反映在值班室的监控屏幕上。
“险工坝头的摄像头密度较大,隔一个坝头就有一个球形摄像头,分辨率比人眼看到的还要高。”营坊管理段副段长毛宁在值班室打开监控系统,轻点鼠标,指令发出,便可通过大屏幕实时看清黄河的每个角落,河势、堤防、险工的变化一目了然。“我们可以通过大屏幕查看各坡段的具体情况,主要查看河势情况,坝坡、根石有没有坍塌,随着镜头的拉近,就能轻松读取水尺数。”
同时,无人机也被应用到防汛信息化采集中,该局补齐汛期巡查短板,利用“地面+空中”“人工+智能”等巡查模式,打造无人机巡航、远程监控和现场查看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动态监控平台,解决人工巡查的“盲区”和“死角”,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职工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毛宁告诉记者:“我们近两年都在加大飞手培训力度,实现立体交叉巡河、巡堤。同时,各管理段值班室随时能够连线进行会商,和局里共享信息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及时、更可靠、更全面的基础信息。”
据悉,自2021年以来,鄄城黄河河务局加快推进视频监控全覆盖工作,打通信息输送“最后一公里”;完善工程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视频监控+无人机+人工”立体巡查模式,并借助“亮化工程”和无人机夜间红外摄像功能,对工程进行夜间监管。如今,鄄城黄河各项信息化一体平台已初步构建完成,推进“三个全覆盖”应用与基层段(所)“两化”建设融合,通过全时间段、多方式的工程巡查模式,实现了传统人工查险到远程监控的跨越提升。
科技创新“不停步”,高质量发展动力“不熄火”。不久前,鄄城黄河河务局通过对大巴车进行改造,在其内部配备多样性办公设备,融合视频会商和现场图像采集、通信、传输、应急等系统的黄河抢险“数智”指挥中心成功问世,使各级指挥机构能够第一时间对抢险救灾现场情况进行会商,制订方案部署,从而提高抢险救灾工作的系统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
黄河抢险“数智”指挥中心(内部场景)
选定工程、放大区域、查看工情,工作人员利用监管系统实现了足不出户的工程巡查;远程喊话、安全提醒、普法宣传,云广播有了大用处;远距离拍摄、全方位记录、立体化展示,无人机提供了信息支撑;在“清四乱”“清河行动”等重大专项活动中,各级河长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巡河,并规范使用巡河App;完成新式滩岸观测桩的研发,并在鄄城滩区内进行了全部布设……高清视频监控、云广播、无人机及黄河抢险“数智”指挥中心的建设的使用改变了过往“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的巡查模式,为黄河人插上了“科技翅膀”。
“智慧化”不止应用在防汛、工程管理等主责主业上。从手工记账到系统管理,从纸质查询到数据库支撑,有了防汛物资管理系统后,该局记账、查询、审批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无缝衔接,有力提升了防汛物资的管理水平;存量档案数字化、远程预约服务利用、无接触查阅,综合软件管理系统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数字化档案的价值和功能……
“智慧”赋能、科技加持,鄄城黄河人在开拓创新的热土里,不懈探寻,越发幸福。
奏响合唱 文化丰富了黄河魂
“齐心吆,努力吆,吆嗨咿嗨吆嗨吆,都拉起来吆,把硪抬吆,嗨吆嗨吆……”2023年9月14日,嘹亮的号子声在济南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响起,由鄄城黄河河务局职工表演的黄河硪号掀起了一股黄河文化的热潮。“我们只是‘小流量’,咱们黄河才是真正的‘流量’。”参加演出的专职讲解员苏张伟打趣道,他虽年龄不大,但也称得上宣传黄河文化的“老同志”了。
硪工号子
近年来,鄄城黄河河务局以机动抢险队为基础组建黄河号子队,加强对“夯硪号子”的系统保护,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基因。“夯硪号子”的复苏,仅是鄄城黄河河务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工作的一个缩影。该局致力于打造文化地标、讲述黄河故事、创新传播载体,奏响了黄河文化建设的交响曲,传承的不仅仅是抗洪抢险的士气,更是千万黄河儿女保卫母亲河永续安澜的决心和勇气。
苏泗庄管理段往西不远的黄河大堤上,立着一块江苏坝遗址碑。
初次看到这块碑的人都会有个疑问:这处遗址,与远在几百里之外的江苏有什么关系吗?可“江苏坝”这个地名,对大多数鄄城人而言并不陌生。
记者来到江苏坝遗址碑时,巧遇一位从附近临濮镇来游玩的市民董先生,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江苏坝的故事……
江苏坝保卫战纪念浮雕广场
在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门厅处一幅壮观的浮雕画展现了人民治河的大无畏精神。该展厅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展板面积300平方米,以“艰苦创业,治河为民;砥砺奋进,确保安澜”为主题,以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人民治黄历程,通过治河初心、谈判斗争、浴血奋战、新的纪元篇章、继往开来5个单元,全方位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治理黄河的历史。
一个广场、几座雕塑、一条长廊、数块展板,将鄄城黄河河地携手、共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成绩单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出门有法、抬头见法、说理用法、办事循法”的浓厚氛围。法治与堤防联动互补,文化与宣传相得益彰,鄄城黄河文化建设的新地标——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挺立大河之畔。
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
从修缮江苏亭、迁移马氏父子治河功德碑到保护李升屯决口旧址、董庄决口旧址,一个个讲述鄄城黄河历史的故事再次被挖掘,红色故事成为鄄城黄河文化底蕴的新彰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再次被传颂。截至目前,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鄄城法治文化广场、江苏坝保卫战纪念浮雕广场等文化景观点已迎接系统内外参观共计20万余人次,
成立视频制作小组、构建视频库、自学剪辑知识……宣传片成为传递鄄城黄河声音的新载体。《治黄青年十二时辰》《黄河文化青年说》《不负韶华梦 奋斗正当时》等一系列自制宣传片精彩亮相,让黄河文化走进千家万户。2023年,该局还完成了《红星闪耀映大河》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启动山东梆子现代戏《向阳花开》编演工作,《向阳花开》演职队伍全部由鄄城黄河河务局职工组成,目前已完成进行剧本的初步创作。
随着“初心之地 幸福画鄄”幸福单位建设品牌效应的辐射扩大和“初心之地”区位优势的凸显,鄄城黄河红色治河文化已深融大众生活的日常中。晨练的居民逐一细读江苏坝保卫战纪念浮雕上的文字,身心一并得到母亲河滋养;造型各异的纸鸢从苏泗庄治河历史文化公园升上天空,老人们一边执线,一边说着修筑大堤的往事;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小小孩童被爸爸“举高高”触摸獬豸神兽的鼻子,妈妈柔声解读着《黄河保护法》……点滴瞬间,皆有黄河文化的种子在悄然发芽。
故事在黄河岸边继续,文化在黄河里流淌,忠诚担当的黄河魂激励着鄄城黄河人破浪前行。今天的鄄城黄河,临近退休的“60后”依旧奋战在治黄一线,驾驶着打草车为一生坚守的堤防留下片片新绿;技术过硬的“70后”“80后”用兢兢业业的态度,书写着初心不改的坚持;逐渐成长的“90后”“00后”坚定地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在新时代迈出坚定前行的脚步。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黄河人,从春夏到秋冬,从青春到暮年,从不曾忘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如今的鄄城黄河,河畅景美,四时安好。鄄城黄河人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赋予“治黄初心”新的时代价值与特质内涵,在幸福河建设的新征程中不断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刘丛 李志生)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