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2月6日讯 翻开淄博黄河历史的扉页,它记载着古人对黄河“无障谷”“无曲防”的治理理念,将携手共治、趋利避害的思想传承至今;它记载着黄河“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的满目疮痍与血泪交织;它记载着沿黄百姓手捧黄沙、贫困交加的痛苦挣扎……黄河,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黄河人与水抗争、因水制宜的智慧和决心;见证了黄河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光辉历程。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齐文化
齐文化诞生在海岱之间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在黄河母亲的哺育下发展壮大,黄河赋予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质。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姜太公征战四方、依河建都,奠定齐国数百年基业。此后,齐国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威王“一鸣惊人”,齐灵公开疆拓土,成就齐国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地位。齐国强大,百姓安居乐业,让齐文化有了发展繁荣的沃土。
“华夏第一相”管仲在治理齐国过程中,以水事为重,因水制宜,“通商工之业”“兴鱼盐之利”,让齐国国强民富,走上巅峰。掌握话语权的齐桓公采纳管仲“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的“睦邻”建议,与邻国为善。齐桓公更以黄河为北境,在会盟诸侯之时,提出“无障谷”“无曲防”等黄河流域共同治理的诸多约定,给沿黄诸侯国和百姓带来了长久的安宁。以齐国为中心,各诸侯国商业往来、思想交流逐渐密切,“百家争鸣”因此得以兴起。在“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稷下学宫内,诸子百家各抒己见,互相争鸣,盛况空前,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荀子、慎子等名家都提出过诸如“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河之下龙门,非驷马之追也”等关于黄河的感悟。对于黄河的敬畏、思考和探索,逐渐形成带有浓重齐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由于深受黄河水患的困扰,齐国人对治水的认知非常深刻,在对水的管理上十分超前。早在姜太公辅佐周武王时期,就册封了掌管舟楫和水军的官员,并以神兽“苍兕”为官名。管仲在迁都设城选址上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见解。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齐国设置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民夫来源和调集、动工时间和器材准备、工程设计与施工进行系统安排。后世的水行政管理体制的构想大抵来源于此。
进入新时代,淄博黄河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齐文化资源优势,做好齐文化与黄河文化的结合,创建了“齐韵黄河”文化展馆。该展馆面积700余平方米,展示内容立足黄河与齐地,以齐文化为背景,以时间为轴线,以治水兴水文化元素为主线,主要包含:大河孕育齐文化起源、春秋战国齐国治水兴水、齐国灭亡后齐地治水历史和人民治黄四大部分。其中,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治水兴水和1946年后人民治理黄河两部分为重点,通过古今对照、古今呼应,展示齐国治水兴水探索及历史文化积淀,展示黄河与历史文明兴衰的关系,展示人民治理黄河的伟大成就,展现具有齐文化特色的黄河文化。截至目前,该展馆接待参观研学逾千批次,万余人次。
“文化是一种生命力,更是一种凝聚力。只要文化生生不息,我们的治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我们讲好‘黄河故事’,就是要紧密结合黄河历史文化和它所产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更进一步地讲好新使命中淄博黄河人守护安澜、润泽一方的动人场景,讲好新形势下淄博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拼搏精神。”在展馆开馆仪式上淄博河务局局长孙亭刚如是说。
黄河曾是这里贫苦的根源
黄河从淄博市北部流过,45.6千米的河道蜿蜒曲折,行至高青县境内刘春家险工段,拐出一道弯,名为安澜湾。以前这里不叫安澜湾,黄河船家起名蝎子湾,有“蝎子湾,船家的鬼门关”之称。从清代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到中华民国这段时间,黄河山东段民间航运兴起,沿黄村庄很多人都开始从事黄河船工这个行当。此处作为与郭家梨行、梯子坝齐名的险段,很容易发生沉船事故。人员伤亡带来的是整个家庭的不幸,靠近黄河的村庄几乎村村都有类似的悲剧,但屡发的水灾、贫瘠的土地、因冻饿而死的亲人,又迫使当地人不得不从事黄河船工这样危险的行当。时至今日,黄河船工都是留在记忆里关于贫穷、困苦、悲剧的深深烙印。
贫困往往是很多悲剧的原罪,高青县躺在黄河的臂弯里,是典型的农业县,可一直在饱受水患的困扰,许多沿黄村多次遭黄河侵袭,产生大片盐碱地,庄稼收成寥寥,一度沦为穷根难拔的老大难问题。蝎子湾往南不足1000米的蓑衣樊村就是典型的代表,全村178户,贫困户占了三分之一,卢大妈家便是其中的一户。
作为外来媳妇,聊起这几十年来的经历,年近古稀的卢大妈感慨颇多:“嫁来之前听说穷,没想到这么穷,家没有家的样子,破破烂烂,吃饭都成问题。”
“老公打渔淹死在黄河里,我自己拉扯一家老小,日子苦得没有盼头,求助村里,村里也是穷得叮当响。”说起过往,卢大妈愁容难掩。
十几年前,对于高青县的沿黄村庄,这并不是个例。很多贫困村庄跟蓑衣樊村情况一样,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村民人均收入也仅在2000元左右,村民只能靠种地打渔为生,产业结构单一,增收途径有限,村民没有盼头,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大量的留守儿童无人照顾。
“以前住在黄河滩区里,过不几年就会洪水泛滥。每当洪水一来,村民们种的庄稼就都被洪水‘糟蹋了’,辛辛苦苦大半年,颗粒无收,饿死的人不在少数。”说起小时候的遭遇,高青县黑里寨镇官庄村79岁的赵大爷感慨道,“吃饭还不是最难的事,这辈子最难的就是一直修房子、盖房子,洪水来一遍就得修一遍,一辈子没攒下钱,到老了还得拖累孩子。”
拼命攒钱、修房台、盖房子……数百年来,黄河滩区百姓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洪水一次次将房屋冲毁,为了防止被淹,人们只得拉土垫高房台,“台屋”是当地的特色。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人们出行困难。
祖祖辈辈的黄河人,在水患抗争中投入了全部,日子越过越穷,破败低矮的泥土房、荒颓不堪的院落、蜷缩在墙根衣衫破旧的老人和赤脚瘦弱的留守儿童,无不在诉说着黄河带来的贫困和愁苦。
黄河带来幸福新希望
又到金秋时节,今天的蓑衣樊村早已变了模样。干净整洁的穿街小巷游客熙熙攘攘,秀丽怡人的民宿满是诗意,古香古色的沿河码头小桥流水,接天莲叶伴轻舟荡漾的水乡景色宛如画卷。
沿着石砌巷道,来到村民卢大妈家经营的民宿,门口花团锦簇、庭院宽敞明亮,赏心悦目。“客人刚走,得赶紧收拾出来,还有等着入住的。每到假期需要提前预订才有房间,虽说累人,却干得起劲,忙才有钱赚嘛。现在,我们这里是有名的‘黄河旅游村’,有民宿,有黄河鱼,还能坐船采摘莲蓬。”卢大妈开心地说。
这些年来,依托于黄河生态的持续向好,防洪工程面貌持续改善,河地融合文旅开发力度持续加大,以蓑衣樊村为代表的沿黄村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文化饭”,彻底摆脱了“穷窝子”。
现在的蓑衣樊村在当地已成为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网红民宿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2017年起,蓑衣樊村开始打造休闲垂钓、湿地泛舟等游乐项目,让游客来到村中不单是品美食、住民宿,还要休闲放松与享受体验,开启一段“慢生活”。在这里,游客可以乘船赏荷、采摘,可以骑车沿环湖绿道欣赏风景,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同时,蓑衣樊村还将3.3公顷葡萄园打造成采摘园,让游客们与自然亲密接触,体验原生态采摘带来的无限乐趣。
为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村党支部还带动村民以资金、资产等多种形式入股成立高青蓑衣渔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依托水乡资源优势,投资建设游船码头,购置游船,发展观光旅游,村集体及村民收入得到大幅增长。泥泞路变成了康庄道,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蓑衣樊村结合自身优势,念好“农”字经,打好旅游牌,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该村先后获得“国家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以前住在黄河滩区里,三年两头洪水泛滥,村民们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全都被洪水‘一扫光’,还要不停地修房子,钱都花在填‘水窟窿’上了,日子越过越穷。”高青县木李镇龙湾小区78岁的李士新站在新楼前感慨道,“现在搬到楼上大房子里住,再也不用担心水患,孩子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越来越好。”
作为高青县木李镇黄河滩区居民,他一生中绝大多数精力都花费在了与黄河水旱灾害的抗争上,像他一样在黄河滩区里“刨食”讨生活的人不在少数。在2017年“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政策的东风下,包括李士新在内的595户滩区群众实现搬迁,整体入住迁建安置社区。从“水窝子”到新社区,从破旧的房屋到宽敞明亮的新房,迁建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像龙湾小区这样的社区在高青县还有好几个,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小区环境好、设施新、配套齐全,长者食堂、社区幼儿园、卫生服务站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让很多年轻人也有了回到家乡的‘底气’。”高青县委宣传部的杨雨向笔者介绍。
黄河文化被赋予新的使命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今,淄博黄河人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新的历史使命,赋予黄河文化激荡人心的新时代奋斗目标和理想。近年来,淄博河务局携手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沿黄区位优势,挖掘、用活本地特色资源,以“三融三促”打造文化体验廊道新样本,从“黄河文化+”水工程、旅游产业、乡村振兴3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打造集黄河文化、齐文化、法治文化、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齐韵黄河”文旅集群,开启了建设幸福淄博黄河的新篇章。
“齐韵黄河”文旅集群共分为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区、文旅融合区、乡村振兴融合区3部分。
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区发挥重要水工程载体功能,将黄河堤防、险工、涵闸及淤背区进行系统规划、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增加水情教育、法治宣传、文化科普、传统治河技艺展示体验等功能,融合8处黄河文化展馆、博物馆、展示体验基地,累计展出面积2.5万余平方米,搭建了具有教育功能的黄河文化研学基地,打造出轴向贯通的黄河文化展示带。其中,“齐韵黄河”文化展馆片区获得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淄博市首批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等称号。
文旅融合区将黄河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旅游产业,打造了国家AAAA级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景区和AAA级黄河安澜湾景区,实现黄河文化沉浸式、体验式的全新呈现,满足游客看在黄河、吃在黄河、住在黄河等多方位体验需求,实现黄河文化传播的场景化,年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成为优化高青旅游产业结构和提升生产效益的新动能。其中,高青黄河文化大集创下了单日游客8万人的记录,被省文旅厅列为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融合区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和成熟文旅项目的影响力,融入“黄河水乡”元素,将沿河周边10余个村庄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业”格局,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集聚群,形成了以“黄河文化—湿地绿心—主题农庄”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网红区,每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带动5000余人就业,7个省定贫困村成功脱贫。其中,蓑衣樊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齐韵黄河”文旅集群三大主题区各有特色又互融互促,将新建场馆与原有旅游项目相融合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开辟了黄河文化与多项目融合、河地携手、多元投入等途径,避免了同质化旅游开发,打破了流域与区域单打独斗局面,引入社会资源实现了各功能区作用的多功能转化,完成了“把防汛功能区打造为黄河文化展览弘扬区”“把险工区打造为国家级景区”“把沉沙区打造为国际慢城核心区”“把省级贫困区打造为乡村振兴先行区”的创新性实践,构建起黄河文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淄博黄河人践行“文化驱动、生态带动、经济推动”发展战略,实施文化展示工程,释放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实现黄河文化的全方位渗透;通过组建黄河号子队、展示传统治河技艺、开展黄河文化专题讲座、展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等活动,将黄河文化的“静态展示”转化为“活态传承”,在黄河文旅开发如何“鼓士气”“接地气”“聚人气”上作出示范,培育了开发利用黄河资源的新业态,叫响了“齐韵黄河”文化品牌,与山东河务局联合申报的文化项目获评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黄河奔流,慨然而来,涤去千年滚滚黄沙,留下齐风河韵悠然。淄博黄河人赈洪涝之灾,抚断流之痛,除贫困之殇,托起了岁岁安澜、国泰民安的华夏期盼。站在历史的此岸回望,新时代的淄博黄河人生动诠释了除害兴利、润泽一方、人水和谐的治理理念。齐地的沧桑巨变,正在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进程。(李伟波 王双鹰)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