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治黄历史 智汇数字未来

——济阳黄河河务局全面推行档案电子化管理侧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4-4-11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4月11日讯   档案管理工作承载着黄河流域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使命。近年来,济阳黄河河务局档案工作大力推进档案工作信息化进程,积极强化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化于做,固化于制;细化于微,量化于效。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档案管理链条。

立意砺新  高位推进发动“强引擎”

法定而事遂,立本而功成。该局高度重视档案电子化管理,召开会议成立档案电子化管理专班,认真谋划,安排专门的档案数字化办公场所,抽调骨干力量组建数字化建设队伍,斥资购入专业扫描、消毒设备,为全面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明确目标,全速推进。制定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按照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相关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和操作流程,以阶段性工作目标为导向,精准掌握档案数字化工作底数和实施进度,全速推进数字化扫描进程。

档案日常管理(张建华  摄)

为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建设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结构优化的档案资源体系,该局以《关于印发有关档案工作规章制度的通知》为依托,结合济阳黄河工作实际,不断更新制度规章,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归档文件整理等三项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机关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三合-制度(试行)的通知》为该局全面推行电子化管理提供制度准绳。

数智转型  精益求精构筑“安全网”

档案管理细如丝,条分缕析显匠心。面对档案数量庞大纷杂、档案老化易碎扫描难度大、字迹模糊不清、目录信息不全等种种困难,档案工作人员,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的严谨细致,按照“应扫尽扫”的原则小心翼翼地扫描整理着每一份档案。一份又一份档案在工作人员的手中经历了一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华丽蜕变。从初期的规划部署、中期的批量转换、到最后的质量审核与系统整合,每一环节都浸透着团队成员的专业精神与匠心独运。他们克服技术难题,优化工作流程,确保了历史记忆的无缝迁徙,使沉默的纸质档案在数字化的世界里重焕生机。目前,该局已完成对库存1986-2022年度文书、科技档案的全部扫描工作。累计扫描档案达26万页,资源共计300G。

工作人员进行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张建华  摄)

该局启动黄河档案数字化建设项目,加快档案资源数字化进程,将各类纸质、实物档案转化为易于长期保存、方便检索使用的电子档案,同时致力于档案资源的类型划分、年份划分和层级关联分析,有力提供了济阳黄河流域防汛防旱、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

成果促新  创意驱动赋能 “动力源”

今年,该局水利工程标准化评价的资料整理,正是依托档案管理一体化系统进行一键检索功能,能够轻松找到所需档案,无需再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翻找,节省了人力物力,释放了更多精力用于核心业务工作。同时,避免了因环境因素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档案破损、丢失等问题,实现了档案资料的长久保存。各科室档案员在整理资料时可随时查阅和共享档案,大大提升档案查找和整理效率,为远程办公和跨部门合作提供了强大支持。

讲解档案信息管理一体化系统的使用(张建华  摄)

笃志躬行,沉潜蓄力,工作之树结出累累硕果。该局《倾心打造档案室安全智能化系统,助推济阳黄河高质量发展》科技项目,荣获山东省经济科技档案工作优秀案例;《赓续历史文脉,助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项目,荣获山东省档案馆档案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案例;《“柔性化管理”特色征集方式,用档案讲好黄河故事》项目,荣获山东省档案馆特色档案征集优秀案例;参与完成的《河济泉城-济南黄河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荣获山东省档案编研创新案例。

智能化管理激活尘封历史,电子档案引领知识未来。档案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镌刻着历史脉络的卷帙通过电子化管理犹如一座矗立于虚拟世界的知识宝塔,其内部结构井然有序,信息触手可及。今后,该局将以此次档案电子化为新的起点,不断加速推动档案信息的整合与利用,为济阳黄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赵千子  张建华)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