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4月15日讯 春争日,万物宜早不宜迟。
迎着春日的暖阳,踏着春天的风景,2024年,德州黄河河务局谋在先、干在前,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耕技能人才协同培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开好奔赴春天的“技能号”人才专列。
绘就技能培养路线图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德州黄河河务局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找准定位、通盘考虑,吹响技能人才培养春日“集结号”。
“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站位新阶段,加快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德州黄河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技能人才队伍势在必行……”2月21日,春节后第一周,德州黄河河务局召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交流座谈会,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连旺在会上提要求、谈打算,深入谋划部署2024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交流座谈会
“要充分发挥黄委首席技师工作室作用,将大学生纳入技能人才队伍,加快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实现技能人才队伍青蓝相继,治黄技艺薪火相传……”会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黄委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头人李涛在座谈会上建言献策。
凝聚新共识,拿出新举措,会议明确以念好“传、训、赛、智、融”五字诀为抓手,倾力打造“河工巧匠”德州黄河技能人才品牌,组建“校局地企”四方技能人才培育联盟等一系列技能人才培养新思路,为擘画技能人才培养路线举旗定向、谋篇布局。
拧成育人育才一股绳
人才成长,重在培养。德州黄河河务局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实施市局、县局、供水局、基层段所三级联动机制,搭建人才培养“大舞台”,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持续推动技能人才培养走深走实。
黄河埽工教学
“琵琶扣绳头朝下,主绳走里,顶桩扣要顺着水流方向系…………”
“大家光看记不住,把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实践,一定得自己上手多练习……”
春光正好,学技正浓。3月25日,齐河河务局开展“河苗计划”技能人才培养第一次集中培训,河道修防工高级技师刘岱手把手指导黄河埽工技艺,一对一传授拴桩经验,青年职工跃跃欲试,现场学习氛围一片火热。
布局有力,落子有声。继市局工作部署后,齐河河务局迅速召开高技能人才培养动员会,印发《“河苗计划”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组织56名全日制大学生开展河道修防工技能人才培养集中培训。供水局紧随其后、积极部署,开展“青蓝相承、携手同辉”专业技能提升工程,制定完善《“青蓝工程”暨闸门运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竭力打造供水铁军。
齐河黄河河务局“河苗计划”动员会
与此同时,基层段所也紧跟其上“学技练功”,官庄管理段联合黄委首席技师李涛工作室启动技能人才提升行动暨首批“师带徒”签约仪式,组织5对师徒结对,邀请高技能人才授课,结合治黄业务,开展河势查勘专项岗位练兵。潘庄闸管所探索建立“人才帮扶、结对互促”工作机制,组织8次集中技能业务学习,并与滨州河务局打渔张闸管所主动沟通,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先进经验等,全局上下形成了一片学习技术、热爱技术的浓厚氛围。
按下双融双促加速键
有“融”乃大,唯“合”则强。德州黄河河务局坚持“融”字为要,深化开拓河地融合新赛道,深入推进校局合作新模式,形成“双融双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河地融合促发展。3月21日,该局联合德州市人社局开展“共建人才林、共护母亲河”高技能人才交流活动,来自全市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高技能人才代表齐聚母亲河畔,挥锹铲土、扶苗培土、浇水灌溉……同植人才之林,共迎人才之春,携手打造首片“人才林”,为汇聚技能人才种下希望。
共建人才林活动
“我是一名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次交流活动既很有意义,更是一次交流的好契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工作也是‘植树工程’……”
“这次技能工匠黄河行活动,让我体会到德州黄河河务局重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打造了一个青年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
在高技能人才交流活动上,“全国三八红旗手”化工“铁娘子”孙一倩、焊花中走出的“大国工匠”“齐鲁时代楷模”程平、“泰山领军人才”油田守护者上官德安等11名高技能人才代表纷纷谈体会、讲感受。该局始终坚持技能工作融合发展,密切与德州市人社局交流沟通,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竞相出彩。
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交流合作
此外,该局还坚持校局合作添动力,深入推进校局技能人才培育合作新模式,3月18日-19日,该局分管人事副局长董连旺带队前往技能工作合作院校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座谈交流,双方进一步达成合作意向,目前,该学院已向黄委首席技师工作室投入水下探测机器人、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价值40余万元设备支持,切实搭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为深入推进技能教育与水利工作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德州黄河河务局将持续以锻造一支素质高、技艺精、专业强、作风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充盈技能人才“蓄水池”,打造技能人才“新高地”,努力让更多技能人才搭上开往春天的“聚才快车”,切实为推动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宋鑫萍)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