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5月15日讯 河湖奔流,数闸矗立,蕴藏了无尽治黄故事。春意融融花烂漫,东平湖管理局邀请上级专家,组织全局文化宣传骨干,共赴一场文化宣传观摩盛宴。多样化组合齐聚一堂,会产生怎样的思想碰撞?一场观摩研学之旅,带领大家共同打开尘封已久的故事,细数岁月沉淀的痕迹。
岁月深处有故事
4月25日早上10点,观摩团来到第一站——梁山黄河明珠广场。这里分为文化区和法治区,黄河文化展厅是本次观摩的重点。
走进展厅,各色展品琳琅满目。覆盖着白色保温锡纸的天花板,排排倒挂的马灯、电石灯点缀其上,闪耀出橙黄色的光。帆船模型、石碑、避水兽、摆满老物件的玻璃展柜……一个个治黄历程中的生动注脚依次映入眼帘,全面展示出“物印初心”的设计主题,也将我们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人民治黄岁月。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大家依次来到黄河、运河、东平湖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的板块,墙面的设计与布置虽然全部出自梁山管理局职工之手,却是心思精巧,井然有序。
“这是用防汛木桩链接围出来的室内休闲区。”讲解员指着一组石凳石椅娓娓道来。
1958年,东平湖围坝工程全线开工。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打夯机,施工大军们有办法,“一架石硪两根杠,两人扶硪八人夯;十条毛巾扎头上,号子一打震四方。”伴随着“嗨哟嗨哟”号子声,地基打起来了,声音越来越嘹亮,步调越来越统一,根基打的也越来越稳。64年过去了,4个石硪保留了下来,它们是修建东平湖蓄滞洪区的见证者。
“这是展厅里最精彩的部分!”退休老干部张吉勇对治黄文化具有深厚研究,面对眼前的石凳石椅产生了浓厚兴趣。
展厅参观结束,山东黄河河务局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周晓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展厅里陈列内容、资源要素非常丰富,如何让其活起来,更具吸引性和生命力呢?以馆内捐赠的老物件为例,捐赠者背后还蕴含了何种治黄故事,我们是否可以深入挖掘?”
大家围在玻璃展柜前,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守护安澜担使命
活动第二站,观摩团来到山东黄河第一闸——石洼分洪闸。闸室内,49孔闸门的启闭机一字排开向前延伸而去,一眼望不到头。
在闸室微型消防站,安全帽、安全绳、救生衣、绝缘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具一一整齐排放。楼梯间、桥头堡室内的墙壁上,布设成“石洼闸实景教学基地”,三维立体构造“东平湖防洪运用体系图”,生动形象的将东平湖运用原则展现出来,引得大家一阵讨论。
图3
东平湖蓄滞洪区承担着确保省会济南、津浦铁路、胜利油田和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石洼分洪闸作为东平湖蓄滞洪区的“咽喉”工程之一,是分滞黄河洪水进入新湖区的控制性工程。
一湖平,万户宁。东平湖管理局立足治黄使命,凝练提出“一湖平 万户宁” 的文化品牌,也生动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担当。
这片水域经过古代的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等系列演变而成,周边水系众多,历史悠久,水文化底蕴深厚,黄河文化、汶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济水文化等诸多文化相映生辉。二百多公里堤坝,星罗棋布着24座涵闸,有“进、出、排、泄、引、控”之分,堪称涵闸工程类的“实景陈列馆”。
文化要走远,就得会讲故事。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字,将东平湖的历史文化与水文化深度融合、有效展示,成为时不我待的重要任务。
瞄准航向再出发
从梁山黄河明珠广场开始,途径石洼分洪闸、国那里险工、路那里险工、八里湾泄洪闸、戴村坝,最后在南旺水利枢纽博物馆为本次现场观摩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5
第二天,在汶上管理局会议室,一场将近5个小时的“头脑风暴”,将本次观摩研学活动再次推向高潮。大家齐聚一堂,围绕《东平湖区域历史文化与水文化融合提升》等3个课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
“东平湖范围内有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工程文化、涵闸文化、铁路文化、碑刻文化等,种类非常齐全。”
“石料供应处有三个精彩故事,石料厂、航运大队、东银铁路,这都亟待我们深入挖掘。”
“第一次来东平湖,感觉很美很震撼,‘到东平湖来看海’并不是句玩笑话。”
……
东平湖不仅是黄河下游唯一的重要滞洪区、南水北调重要枢纽、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还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独具魅力的旅游景点。
周晓黎继续启发大家,东平湖文化宣传工作为什么要做好?因为文化宣传工作对内提振职工精气神,对外提升行业影响力。做好什么?历经六百年沧桑岁月的戴村坝、类型齐全的涵闸和堤坝工程、防洪“王牌”,湖光山色,人文荟萃,资源丰富。怎么做好?挖故事、树旗子,挖细节、强融合,唱响文化品牌,拓展治黄文化宣传“朋友圈”。
三问三答,为东平湖文化宣传工作指出“症结”,开准“药方”,锚定了航向:让治黄故事走进大众,让宝藏资源焕发勃勃生机!(王新茹)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