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河埽工号子在堤坝之上回响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2-4-2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3月23日讯    “抬起夯啊玛……哎嗨……实里落啊玛……哎嗨……“听着前辈唱出的悠扬号子声,昔日黄河埽工打桩的劳动场面仿佛展现在眼前:10人组成打桩团队,每个人手中拉着麻绳,绳子的一头共同汇聚在沉重的硪上,在号子声的伴奏下,大家同时拎起沉重的手硪,颇有节奏地砸向竖在地上的木桩,随着手硪一下一下地敲打在桩顶,木桩最终深深嵌入进了泥土中。

这就是打桩,是20世纪黄河埽工工程建设、防汛抢险的重要技术之一,是传统治河技艺中重要的一项。现如今,打桩的技术在一代又一代黄河人的教学中流传了下来,是黄河防汛抢险演练的常规科目之一。但是,和打桩“同频共振”的号子声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图:防汛抢险演练科目——打桩(杜长青  摄)

为进一步推动黄河传统治河技艺的活态化传承,德州黄河文化办公室于3月初展开了对黄河埽工号子的挖掘工作。经过一番探访,遗憾地发现许多当年参与过唱号子打桩的老人已经离世,而少数在世的也有些记不清了。这更加提醒了我们,对黄河埽工号子的挖掘和保护,迫在眉睫。

“我爸爸是埽工队长,小时候经常看他和同事们一起打桩修筑防汛工事,那时候他们都会喊号子,号子也不仅仅是为了出力整齐,那时候一打就是一天,人都疲累了,号子也有提振精神的作用。”德州黄河河务局三级调研员石磊说道。他一边回忆,一边拿起拖把来给我们进行打桩演示。

出乎笔者意料,看起来如此出大力的工作,竟也有女同志的身影。“当然了,不是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嘛。”现已83岁的朱玉兰面露自豪地说道,“我们10人中有两个女同志,出力气也不输男同志。”

说到年轻时打桩的经历,朱玉兰说:“夏天大家最怕中午的毒太阳,为了中午多避避太阳,经常很早起来开工,等太阳稍微柔和点就又上工了,到下午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干了一天的大家也不感觉累,反倒更起劲儿了。”我很好奇地问为什么,干了一天多累啊。她很可爱地笑笑说,“因为天儿凉快了,附近村民都出来了,领号的人见谁都能喊上不重样儿的一嗓子,喊的起劲儿,打起来就更有劲儿了。”原来,那时的埽工们会将所见所闻即兴编入打桩的号子中,通过喊号子与居住在黄河岸边的村民进行交流,那枯燥的工地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了起来。

图:采访朱玉兰同志 (葛爱春  摄)

就是这样,一代代黄河人在与桀骜不驯的黄河对战的过程中,将生活用原生态的手法“艺术化”为充满张力的战歌——黄河埽工号子。它见证着一代代黄河人为维护黄河岁岁安澜而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采访中笔者充分感受到了号子带来的澎湃,然而面对号子词却山重水复,挖掘采访了多人都强调即兴,记下的真实的唱词却难以成套。在“疑无路”的愁云中,终于“柳暗花明”,通过齐河县祝阿镇武装部长李德福的推荐,我们联系到了曾经编写过黄河埽工号子词的老军人郑庆忠,听闻了我们的想法,他随即通过回忆给我们编写了部分号子词谱。德州黄河文化办公室在这份词谱的基础上,糅合上其他老人的回忆内容,拥有德州黄河特色的黄河埽工号子终于成功“出炉”。

这首黄河埽工号子,唱响的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黄河人的精神,唱响的是团结奋斗、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的气概。为进一步推动黄河埽工号子的活态化传承,德州黄河河务局又从青年抢险队中优选出了10人,组成了德州黄河埽工号子队,并配合着号子开始了练习。“啊 嘿……吼 嘿……”虽然展示还有待进一步熟悉磨合,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在黄河岸边的那一声声激昂的号子,会通过新一代黄河人的努力,在黄河堤坝之上再次回响。(张倩)

编辑:田光 录入: 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