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闸飞瀑润齐鲁

——打渔张引黄闸漫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3-3-31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3月31日讯   春潮奔涌润大地,沧海桑田谱新篇。

站在山东滨州打渔张引黄闸上向西眺望,黄河之水浩荡奔来,在闸下回旋,分为两路,一路奔向大海,一路则穿越闸口,流向平原深处。

六十七年风雨兼程,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也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打渔张引黄闸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在大地上书写着变害为利的福泽和荣光。

“红色”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黄河入海之前,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王旺庄险工段拐了个直角弯,导致黄患连年不断。百姓流传着俗语:“开了蝎子湾,博兴冲得没一个砖。”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1956年3月,国家决定兴建大型引黄灌溉工程。打渔张引黄闸工程由前苏联援建,是黄河下游的第一项重大水利工程。

打渔张灌区引黄闸初期规划选址在打渔张村,因此得名“打渔张引黄闸”。事实上,渠首引黄闸却在王旺庄险工,这背后是个有趣的故事。

明朝洪武二年,张姓三兄弟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徙到黄河下游,一舟一网打渔为生,从此有了延续654年的打渔张。

以渠首地命名灌区工程是通常做法,打渔张灌区引黄闸初期规划选址在打渔张村,故而以“打渔张灌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上报了国家。然而,再次测量时考虑到土壤改良和引黄泥沙的处理,专家认为这是一段“S”形河道,王旺庄正好处在“S”形河道下端凹岸处,决定将渠首上移17公里至王旺庄险工段,河水直冲引黄闸,能多引水,少引沙。但是,为了与已上报国务院的备案统一,就保留了“打渔张”的名字。

黄河岸边的连串脚印,昏暗台灯下的张张蓝图,群众脸上的粒粒热汗,最终化作了国内外知名的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历经八个月,六千余座大小建筑物的背后,是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同苏联专家确定建设事宜的亲力亲为,是周恩来总理遗言去世后把骨灰撒在黄河的殷殷嘱托,更是10万余名建设者怀着“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愿景,两手一心的默默奉献。

1956年打渔张引黄闸灌区通水庆典现场

1956年11月30日,竣工典礼上,引黄闸门徐徐升起,汹涌的黄河水宛如一条输血动脉,贯穿博兴、广饶、垦利、寿光等县区,润泽324万亩土地。

从此,一方百姓呼唤一闸滋养民生的“生命之水”奔腾而来,黄河水流进“苦水区”,人民群众红火的“甜日子”来了。

“金色”闸 哺育半岛焕新生

如今,“打渔张”经历了“老中新”的变迁,“祖孙三代”分别诞生于1956年、1981年、2017年。它们巍峨屹立在大河上,不仅见证着人民保护治理黄河的成功实践,更映照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国家进程。

饱经沧桑的老闸,拉开了治黄兴利的序幕。熠熠生辉的舒体大字——“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与打渔张融为了一体,以其自信、豪迈的姿态展示着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孕育着不畏艰险勇向前的治黄精神。

打渔张引黄闸近景

改革开放的中闸,为万千胶东人民送去了希望之水。历经四次黄河复堤,低矮的老闸已经无法胜任防洪工作。1981年,在其下游44米处新修一闸。自1989年11月25日始,源自打渔张引黄闸的黄河水走出滨州视野、走向远程调水,引黄济青、胶东调水一脉活水呈“Y”型布局,绵延成网,撑起了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输水命脉。

英姿勃发的新闸,亲历了科技的飞跃发展。因上一代闸门损坏、启闭机老化,2017年,打渔张引黄闸又迎来了生命的涅槃。闸墩一次浇筑成型、新式地基抗震加固等关键技术依次攻破。水好、土好、生态好,灌区人民借河致富。如今,头顶“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的招牌,博兴县乔庄镇已成功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打渔张引黄闸灌区(山东省博兴县乔庄镇)虾池星罗棋布

三闸并立齐飞潮,引水东去惠众生。上连东平湖,下通胶东半岛,打渔张引黄闸身兼数职。除三个渠首闸之外,胶东供水和博兴县的五座水闸依次呈放射状卫星分布,“八闸共舞”的独特景观已成为“滨州八景”之一。“一号干渠”引黄济青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在此相交,黄河水与远道而来的长江水在此汇聚,一起滚滚向东流。

从此,山东半岛呼唤一泓哺育城市的“发展活水”奔涌而来,为山东的腾飞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绿色”闸 舞起大河时代美

从“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到“低头见绿荫,抬头见鸟飞”,一代代黄河人同群众一起在打渔张闸周边开荒种树,将这里变成粮丰林茂、百鸟鸣唱的“北国江南”。

岁月不语,唯闸能言。众星拱月般的闸群,记录着规划、建设、改造、发展的光辉历史,滨州黄河河务局同博兴县政府正规划改造老闸室,建设山东黄河打渔张引黄闸文化展馆,打造黄河下游首个引黄兴利闸群实体博物馆,让黄河文化在展览中照进现实。

打渔张灌区黄河文化广场

依托滨州黄河郊野公园建设,滨州市将以“三闸飞潮”为核心,升级打造打渔张森林公园景区,规划建设灌区文化景观带、三合干生态旅游景观带、引黄思源景观带和黄河文化风情带,以“一个核心、四条风景带”让人民治黄的历史丰碑与绿色发展的亮丽名片融为一道历史文化景观。

打渔张美景航拍(徐志强  摄)

绿色发展呼唤一渠构建屏障的“生态之水”逐浪而来,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融的洪荒伟力奏响传承黄河精神的新乐章。

身处新时代,打渔张灌区引黄闸精神不断提炼并拓展。“三年两决口”到岁岁安澜长线输送生命之源的改变背后,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到如今河地融合携手护安澜的“奉献探索”,是“风里来雨里去”徒步巡河到视频全监控、人工为辅智慧治河的“科学务实”,是治水兴水让盐碱地变高产田的“兴河造福”,更是代代黄河人接续奋斗的“勤俭创业”。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打渔张引黄闸已年逾甲子,却依然巍峨屹立在大河上,不舍昼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郭孟媛 丁海洋 任慧霞)

编辑:田光 录入: 审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