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智护安澜——山东黄河河务局完成大汶河防洪“四预”能力提升建设阶段性任务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7-18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7月18日讯   2024年9月,水利部统一部署七大流域防洪“四预”能力提升试点工作。2025年初,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汛前完成大汶河等14条河流防洪“四预”能力提升建设。黄委将大汶河防洪“四预”能力提升建设作为2025年黄河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工作任务,并安排由山东黄河河务局牵头、其他单位协同配合。

在主汛期到来前,山东黄河河务局大汶河流域防洪“四预”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这项智慧水利建设工程全面完成。该系统凭借着“精准化预报、智能化预警、高效化预演、科学化预案”,成为守护大汶河、东平湖安澜的“超级大脑”。

高位推动  谱写聚力新篇章

山东黄河河务局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迅即组织有关部门、单位成立建设专班,认真编制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攻克了多源数据融合、复杂工况模拟等一系列难题。

先后18次组织相关单位召开工作推进会,滚动部署安排,强化“线上线下”联合攻坚,10次参与水利部、黄委调度推进会,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边研发、边验证、边优化,集中全局力量确保大汶河流域防洪“四预”能力提升建设按期完成。

面对数据孤岛、模型适配等“卡脖子”难题,山东黄河河务局强化与山东省水利厅、黄科院等建设单位沟通协调,多次赴省水利厅对接数据共享工作,通过水利专网打通了与省水利厅间的双向传输网络。采用数据接口服务接入大汶河工程基础数据、测雨雷达数据、断面数据和预报结果数据;将黄科院研发的东平湖二维水沙模型部署到本地。

参建单位各司其职,采集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基础数据,建成东平湖、大汶河L2级、群闸L3级数据底板,为系统功能完善、精准决策提供了坚实依据。

应用至上  锻造“四预”新高度

系统建设以夯实大汶河流域数据底板为基础,通过数字孪生重塑防汛流程,聚焦流域防洪调度、风险分析两大核心应用场景,驱动大汶河、东平湖预报调度一体化模型提档升级。

预报“千里眼”,精准洞察先机。模型算法的优化升级,是提升四预能力的关键引擎。通过深入挖掘流域特色,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水文预报模型。接入山阳水库测雨雷达数据,构建起“气象-水文-水力”的耦合模型,精准捕捉降雨信息,实时监测流域气象变化,将气象数据与水文、水力数据深度融合,实现对洪水的超前预报。通过模型提升,提前预知洪水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后续的预警、预演、预案制定提供充足的时间窗口,让水利决策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出击,把握防洪减灾的主动权。同时接入山东省水利厅新安江模型、时空变元模型的洪水预报结果,对比分析以提升预报精度。升级东平湖调洪演算模型,新增多渠道应急分水计算、闸门开度计算等功能,灵活、精准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洪水情况。

预警“迅通捷”,实时精准传达。实现了流域降雨、重要控制断面、重点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的分类、分级预警。对各类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快速评估,一旦发现潜在风险,立即通过预警发布系统迅速传达至相关部门和人员,让预警信息跑在洪水前,为防洪抢险争取宝贵时间,最大限度降低洪水灾害损失。

预演“数字场”,动态模拟风险。开发大汶河重点河段二维水动力演进模型,为洪水演进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以水库库区、下游河道、蓄滞洪区、堤坝溃口等洪水风险区域为重点,基于重点河段二维水动力演进模型,开发了重点堤防风险分析和淹没分析等功能,实现了洪水风险的动态模拟展示,可清晰地看到洪水在不同情景下的演进路径、淹没范围、风险等级等关键信息。以东平湖调度为核心,开发了多目标反向调度计算功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洪水情况时,快速生成最优调度方案,实现多目标的协同优化。

预案“智慧脑”,智能协同应对。根据预演结果、历史数据库,快速生成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确保东平湖、大汶河在不同洪水情境下的安全,保障流域的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预案从传统的纸质文档转变为动态、可交互的智能系统,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下一步,山东黄河河务局将持续深化系统应用,着力提高模型精度和计算效率,增强主动防控能力,筑牢流域防汛保安澜的智慧防线。(付春雪  张玺)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