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0月23日讯 时光定格山东黄河的奋进姿态,更彰显黄河精神的昂扬。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4年间,山东黄河干部职工一起拼一起干,奋进的身影镌刻在全力确保黄河安澜的防汛赛场上,激扬在推进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浪潮里,映照在生态和美的多彩画卷中。
起笔安澜大计
大河安澜,千古命题。
“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绷紧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这根弦,递交不负人民、不负黄河的安澜答卷。”在山东黄河防汛工作会议上,山东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银亮郑重承诺。
这承诺源自对安澜初心的坚守。
2021年秋,黄河干流、东平湖、金堤河同时发生大流量洪水,风高浪急,山东黄河干部职工火速出动,向险而行,战胜了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中下游最严重的秋汛洪水。
以迎战秋汛洪水为指引,山东黄河河务局建成8个防汛抢险实训基地,以防汛技术展演、防汛专家研讨授课等方式,锻造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多元抢险队伍;坚持开放治河,建立“1+N”多元力量参加黄河防汛抢险新机制,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防汛,重在于防。我们以练为战,切实增强打赢水旱灾害防御硬仗的底气。”山东黄河河务局防办主任梁建锋如是说。
这承诺源自对重大使命的担当。
2022年深秋,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提案上马。山东黄河河务局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面推进工程建设。从2022年10月18日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山东段)破土动工,到2023年9月9日第一批12座涵闸全部通过通水验收,不到一年时间,山东黄河河务局跑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山东速度。
“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目前我们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第二批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和‘十四五’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山东段)建设,预计工程完工后,将有效消除病险涵闸安全隐患,保障下游防洪安全。”山东黄河建设中心主任刘兴燕话语间饱含笃行与坚定。
着笔智慧黄河
时代在变,治河也在变。
山东黄河河务局立足数字孪生山东黄河支撑水利智能业务应用需求,以“数据服务”为媒介,以“一网一平台一支撑一系统”为架构,搭建全要素一体化信息感知网、全场景可视化数字孪生平台、全量级可溯化数据支撑体系和全业务领域化智能应用系统,推进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嬗变,一条数字翻涌、技术赋能的智慧之河在齐鲁大地澎湃奔流。
这一“智河”里激荡着基层一线的喜悦。
山东黄河河务局在全河率先建成视频监控、无人机、远程会商系统“三个全覆盖”,“天空地河”一体化智能感知网全面铺展,形成了“视频监控+无人机+人工”立体化、大综合智能巡查模式。如今,以2898处监控点、219架无人机、176套远程会商系统为支撑的“三个全覆盖”,已成为一线职工的“最爱”,治黄智变涌动大河。
“有了‘三个全覆盖’的加持,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工作获得感也更足了。”华山管理段职工安伯达赞叹。
这一“智河”里浸润着指挥决策的从容。
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途径,以实现治黄业务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为目标,山东黄河河务局高标准建成山东黄河流域1.7万平方千米L2级数据底板,精心打造济南段、滨州惠民段等4处重点河段数字孪生场景和潘庄闸、庞口闸等14处涵闸精细化实景模型,实现洪水演进模拟、漫滩风险识别的智能化和程序化,为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执笔生态画卷
浩浩黄河水,脉脉千古情。济南起步区黄河公园270亩油葵再度进入盛花期,绚烂的金色画卷一望无际,成为炙手可热的“打卡地”。
百亩油葵花海是山东黄河河务局坚持开放治河提“颜值”、增“气质”的一抹微浪。漫步山东黄河,临河防浪林“绿网”,大堤行道林“绿线”,淤背区“绿廊”,交织成俊美的生态长廊;24项河地融合生态项目落地见效,11段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上榜命名,82处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展示区文韵悠长。自然的黄河生生不息,文化的黄河欣欣向荣,山东黄河四季美不胜收。
黄河入海,大河息壤。
曾何几时,这片新中国最年轻的土地因生态脆弱而令人扼腕。而今,河口尾闾重获新生,其背后的秘密,即在于山东黄河河务局连续15年实施的生态补水。
“自2008年以来,我们紧抓调水调沙大流量过境期,相机对黄河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补水,15年来,12.49亿立方米黄河水奔腾不息地涌入保护区,为保护区带来生机与希望。”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处长李高仑介绍。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奋进的山东黄河河务局将继续锚定目标,砥砺前行,不断书写黄河保护治理的崭新篇章。(任慧霞)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