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黄河造绿忙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3-6-16 来源:本站原创

初夏,静静流淌的黄河,波光粼粼,无声润泽着齐鲁大地。从空中俯瞰,河两岸的人工防护林,宛如一条绿色长龙,沿黄河静卧,默默守护着身后的一方百姓。

我昨天去滨州赶集后,驱车沿黄河大堤回济南,一路行程,一路感慨,40几年前,我参加治黄工作时,黄河两岸“树枯、地秃、满目荒芜”;如今,沿岸绿意延绵、繁花似锦、果香百里、鸢飞鱼跃。

绿色,曾经是黄河沿岸稀缺的颜色,如今却成为装扮黄河最厚重的“底色”。这一巨变的背后,离不开“黄河人”几十几年如一日改荒换绿、接力植绿、护绿兴绿的奉献与担当。

披星戴月种树 为家乡河披绿

现在的黄河边,白杨、绿柳、等林木苍翠挺拔、绿浪翻滚,像两排卫士守护着黄河。如果不是我在黄河工作40多年,亲自参加过植树护黄防沙工作,很难想象,就在20世纪70年代,黄河沿岸一片荒芜,大片土地盐碱化严重。为数不多的林木,还因病虫害和乱砍滥伐而老化、衰减严重,整个黄河两岸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堤坝防御功能减弱,危及两岸人民的生命安全。

我想起当年,为扭转这种局面,1978年,当时的济南天桥黄河修防段(现济南天桥黄河河务局)发动干部职工,在黄河大堤打响了植树造林大会战。

植树造林大会战那个苦可不是说着玩儿的。春天,土地还没有解冻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扦插育苗、整理田地。土地消冻后正是刮风季节,我们又开始顶着寒风种树。一旦种树开始,一两个月都回不了家。全段100多人,无论男女,无论干部还是职工,都在实打实的劳动,大家抢着干、比着干,不讲条件、不计报酬。

每天早晨6点起床,7点准时出工,中午12点左右在堤陂上就着风沙匆匆吃口干粮后接着干,直到晚上8点才回段上休息。那时候,我们每天不停地挥锹挖树坑,大家手上都是水泡,肩膀疼得抬不起来,脸也被晒脱皮、吹得黝黑,可大家依旧坚持苦干。

一把铁锹两只手,干罢春夏干冬秋。赖以支撑“黄河人”坚持下来并一以贯之的,是先辈传承下来的敢想敢干、苦干实干的精神和使命。“头顶烈日酷暑,脚踏黄河两岸热土。为何披星戴月?只为片片新绿”。这首流传着打油诗,恰好诠释了我们“黄河人”的初心和决心。

攻坚克难造林 栽一片要绿一片

 “种活一棵树,跟养活一个孩子般不易。”这曾是我们“黄河人”植树造林时所面临的困境。在黄河大堤工程保护地内,过去全部是荒滩弃耕地,地势高低起伏,盐碱化严重,根本种不成树。有的地块因盐碱化严重,重复种植十几遍都无法成活。当时,我们这一代不服输的“黄河人”咬定“栽一片就要绿一片”的目标不放松,在不断实践中,我们摸索总结出“工程先行,技术保障,四季造林,管护为重”的经验。

既然种树不成,那就先改造土地。我们开始利用吸泥船对土地进行前期整理和改造。为了提高土地质量,我们采取多次深浇的办法对盐碱地进行洗盐压碱改良,硬是把几十年种不活树的土地一点点改造了过来。

为了加快造林进度,提高造林成活率,我们采取春夏秋冬四季循环造林的方法和高秆栽植、截条扦插、大棚苗移植等多种方式进行造林。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济南黄河两岸从过去空白段落达到90%左右,慢慢变成走到哪儿都绿树掩映。因为造林难,我们“黄河人”都爱树如子,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孟宪柱)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