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午后,暖阳,微风。在老家大门口晒暖的父亲凝望着斜对过的水塔,若初见远游归来的孩子一般,其内心深处除了欢喜,还有怜惜!
提及这个水塔,那可是父亲一辈子引以为豪的物件。每每有人问,他的眼里便闪现出许久未见的光彩,似暮年英雄忆当年之勇般的打开了话匣子。“咱村在咱乡里是第一个通自来水的,这个老伙计立下了汗马功劳啊!”他指着水塔说道,“那是1978年,为了解决村民因吃水导致牙黑的问题,经村支部与村委共同商议决定为全村通自来水,这个老伙计也就是那时候诞生的!”
说到这里,老父亲哽咽起来,在他脑海中又打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当时光倒回至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的父亲三十来岁,正值壮年,此时的他已在田庄村先后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村主任、支部书记,凭着一腔热血全身心投入村集体建设中,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与村“两委”成员(诒银大爷、成方叔等)一起为田庄村的发展无私奉献着,那时候的他们不知道苦和累,只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心,心里想的是怎样为村民排忧解难,怎样把事情办好。例如村里没有电,他们就跑乡里,问政策,要帮扶,很快田庄村全村通上了电,家家户户亮起了灯。
本以为他们可以歇一歇,但此时一个长期困扰村民的问题又被提上了日程,“咱们村近几年出生的孩子牙普遍都黑,经咨询医护人员与饮用水有很大关系,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在一次村里的会议上,父亲简明扼要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无疑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同。“既然是水导致的,那么就得寻找一个最佳水源,然后咱村里都吃这个水。”“都吃这个水没问题,那么是村民来井里取水还是统一通自来水呢?”面对这一话题,大家开展了讨论,有人说寻找到合适的水源自行打水便可以,因为这样所需资金较少;有人说为了方便,找到合适的水源之后,在统一通自来水最好,这样更安全便捷。在经过讨论之后,少数服从多数,决定:寻找水源打井,建设水塔,全村通自来水。这一规划,在现在看来很普通,但对70年代末的鲁西南欠发达村庄来说还是相当有远见的。
说了算,定了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父亲便骑着他的“坐骑”——金鹿自行车奔波在了路上。由于周围村都没有通自来水,他和他的“伙伴”们便赶往较远的村庄学习经验,了解建设要点,聘请打井专家来村内勘测水源。经过一番努力,在村内选定了几个合适的水源,但一听说要建10米多高的水塔,周围的群众很快站出来反对:“不能在我家前面打井,那么高的水塔影响采光!”“我家对门也不能打,那水塔一定会影响我家的风水……”这个点不让打井,那个点不让建水塔,那么剩下的只有一个点位了,就是村部院内。恰巧的是,这个点位是我家老房子对过,后边是成方叔家。父亲和成方叔微微一笑:“咱是共产党员,不信那一套,既然人家都不愿意让周围打井建塔,咱就打在这大队院里!”位置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由于村里没有集体收入,那么只能向上争取。当时的乡里经济收入也不容乐观,给了一部分资金,但是还有缺口怎么办?那么井还打不打?自来水还通不通?
井当然要打!自来水必须要通!万般无奈之下,开始向村民集资。他们一户户的进,一家家的沟通,磨破了鞋,磨干了嘴,收齐了钱。为了减少成本,非必要不请人,除了专业性极高的施工工艺,施工均有本村村民自行建造。寒来暑往,历经两个春秋,完成了水塔的建设,自来水通进了田庄村的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看着流出的汩汩清水,村民捧起一饮而尽:“甜!真甜!喝上这自来水咱后辈的孩子再也不会有黑牙根了!你们真为咱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哩!”看着村民溢于言表的喜乐之情与赞美之言,父亲顿时感觉所做的一切都值了。据母亲讲,在全村自来水运行畅通之后,父亲在家里躺了三天三夜,看来他是真累了!
激流当勇退,在后续完成了村内的几件事关民生的大事之后,父亲也辞去了村内的职务,回归家庭,因为家里还有我们姐弟几人需要他赚钱养育。虽有遗憾,但是无悔,老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村里干的这些年,我没拿过村里一分钱,没有为家族子弟谋过一点利益,虽然称不上不完美,但是我对得起田庄村的老少爷们,更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一称号。说完这寥寥数语,他又习惯性的拿起属于自己的那一枚“在党50周年”纪念章展示给我们看。
父亲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是一座山,在我心中永远屹立。
时过境迁,村内的水塔已不再使用,改由山东公用集团统一供水,然而那水塔却见证了村庄的日新月异,也见证了父亲为民造福的光景,更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传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的长征,田庄村一代人也有一代人需要建设的“水塔”。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在一届届村“两委”班子的接力下,田庄村发展致富的任务也交到了现在年富力强的新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肩膀上,我笃信在“水塔”的指引下,在党和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现在的村庄带头人定能带领田庄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再创辉煌,正如村口门牌所书“赵王河畔微风起古时物阜,田间阡陌细雨归今日民丰”!(田玉俭)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