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路上的“能”与“耐”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7-2 来源:本站原创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巅奔涌而出,裹挟着高原的雄浑,蜿蜒万里,滋养九省,终归渤海。这条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以她无边的慈爱哺育了亿万生灵,也以其桀骜的无常,在漫长的岁月里留下了深重的忧患印记。然而,生生不息的人民从未退缩,一代代治河先贤以智慧为笔,以血汗为墨,在漫长的河道上书写着驯服水患、谋求安澜的不朽史诗。如今,接过这沉甸甸的接力棒,成为新时代治黄队伍中的一员,我站在黄河岸边,感受着脚下大地的脉动,心中那份守护母亲河奔流不息、岁岁安澜的使命,变得无比清晰而具体。这份伟业,其精魂在于“能”与“耐”二字——它们如同劈波斩浪的舟楫与定鼎乾坤的锚碇,不仅是个人才干与韧性的彰显,更是治理黄河、赓续文明血脉的核心密码,缺一不可。而这份体悟,正是在我融入北镇管理段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生根发芽,完成着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深刻转变。

“能”:从书本走向河岸的真功夫

初入治黄之门,书本上的理论、图纸上的线条,曾是我认知黄河的全部。“能”,在我眼中,或许曾是试卷上的高分,是流畅的汇报发言。然而,真正投身其中,才深刻体会到,“能”是护佑安澜的硬核本领,是专业素养与经验智慧在惊涛骇浪中的淬炼与结晶。古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回响耳畔。对于治黄人,这“器”绝非冰冷的工具,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真本事。遥想东汉王景,若无对黄河水沙规律的洞若观火,没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水良策,何来彪炳史册的“八百年安流”?这份历史的回响,催促着我从理论走向实践。

图1 测量工程出水高度

在管理段,这份“能”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凝固在一道道坚固堤防、一座座控导工程的巡查与防守中;更流淌在工程管理的每一个规范流程、每一次高效执行里。入职不久,便听老同志们无数次提起2021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秋汛。洪水咆哮,浊浪排空,险情瞬息万变。彼时,正是依靠一代代治黄人沉淀的深厚经验,老同志们临危不乱,精准捕捉河势走向的微妙变化,迅速锁定险工险段的要害,果断制定出最有效的抢险方案和人员物资调配计划,最终力挽狂澜,稳稳守住了堤坝。那一刻,我明白了,专业之“能”是危急关头最坚实的依靠,它不是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而是能在风口浪尖顶得上、扛得住的硬脊梁。这份认知,促使我如饥似渴地向老师傅们请教,在每一次水位观测、每一次工程巡查、每一次抢险演练中,努力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手中的“利器”。

“耐”:在平凡坚守中铸就的底色

如果说“能”是锋芒毕露的利剑,那么“耐”则是深植于治黄人骨血的精神底色,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耕耘,是代代薪火相传的不懈接力。入职前,我曾憧憬着波澜壮阔的治水场面;入职后,才真切懂得,黄河的治理,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速决战,而是一场旷日持久、考验心性与韧性的马拉松。这份“耐”,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它无声地浸润在北镇管理段每一个平凡的晨昏里。

图2 清除拦河渔具

它体现在365天风雨无阻的巡堤查险中。无论是烈日炙烤下堤顶蒸腾的热浪,还是风雪交加时刺骨的寒风,前辈们的脚步从未停歇,用坚实的足印丈量着每一寸堤防的安全,那份专注与执着,让我肃然起敬。它镌刻在寒冬腊月凌情观测时,老师傅们冻得皴红却依然专注的脸颊上;融化在酷暑炎夏加固备防石、抢修水沟浪窝时,年轻同事们滚落泥土的汗珠里。它更沉淀在每一次水位数据的精准记录中,蕴藏在每一处堤坡草皮的精心养护下,传递在每一次深入沿河村庄,耐心讲解政策、普及防汛知识的交谈里。这些看似琐碎重复的点滴,正是守护大河安澜最坚实的根基。入职数月,我逐渐适应了这种节奏,从最初巡堤的步履蹒跚到现在的步伐坚定,从记录水位时的小心翼翼到如今的准确娴熟,每一次重复都是对“耐”字的理解和践行。

图3 雨中开展工程巡查

这份“耐”的力量,更在于传承。无数前辈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此,他们的经验、智慧乃至那份沉静坚韧的意志,如同无形的接力棒,正通过日常的点滴传授,稳稳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中。他们就像深扎堤岸、默默固土的老树根系,没有喧嚣,却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护卫着母亲河的岁岁安澜。这份在岁月长河中不动如山的定力,在平凡岗位上久久为功的韧性,是我完成角色转变、扎根黄河最重要的精神滋养。

“能”与“耐”:交融共生,方显真章

在实践中,我愈发领悟,“能”与“耐”绝非两条平行线,而是彼此交织、相互成就的强大合力,缺一不可。再高超的本领,也需时间的打磨与实践的检验方能炉火纯青;再长久的坚持,也需智慧的指引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回望王景治河,那“八百年安流”的奇迹,仅凭他个人精通地理水文的“能”是远远不够的。其背后,是数十万民众疏浚河道、修筑堤防的苦熬实干。没有这份众志成城、持之以恒的“耐”,再完美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再看当代治黄丰碑——小浪底水利枢纽,从前期勘测论证的筚路蓝缕,到设计建设的攻坚克难,再到运行管理的精益求精,跨越了几代人的光阴。一代代治河人,既要拿出世界顶尖的工程技术智“能”,更要接力奉献,在工程一线扎下根来“耐”。没有数十年如一日在现场的风吹日晒、反复调试优化,没有那份甘于寂寞的坚守,再宏伟的工程也无法真正化为驯服洪水的国之重器。

图4 防汛演习捆扎柳石枕

在北镇管理段,有一位王工,他有一本视若珍宝的书——页已泛黄的《河道修防工》。这是他父亲,一位将一生献给黄河的老治黄人,留给他的。记得我刚来时,对这条大河充满好奇又深感敬畏,向他借阅此书。翻开扉页,是他父亲当年工整有力的题字;再细细翻看,书页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新旧两种笔迹的笔记——既有父亲早年严谨的标注、现场的心得,也有王工后来添上的新思考和实践验证。一本教材,两代人的笔迹,沉甸甸地承载着对黄河认知的深化与守护的接力。书本知识是“能”的起点,但要让这“能”真正融入血脉、化为行动的本能,靠的是王工十几年来,循着父亲的足迹,无论寒暑,风雨无阻地在河堤上观测、记录、琢磨河势变化的“笨功夫”和“苦坚持”。没有父亲传下的经验和他自己日复一日的实践积累,如何在险情突发的电光石火间,凭借真本事迅速判断、果断处置?这个故事,正是“能”与“耐”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也深深烙印在我入职后的认知里。

攥紧“能”与“耐”,扛起新使命

因此,在治黄这条道路上,“能”如同精准的罗盘,指引方向,破解难题;“耐”则是强劲的引擎,提供不竭动力,支撑我们行稳致远。少了“能”的指引,再多的辛苦也可能南辕北辙;缺了“耐”的支撑,再高明的方略也终将落空。唯有将这两股力量牢牢攥在手心,深深融入骨血,我们新时代的治黄人,才能真正肩负起守护母亲河安澜的历史重任。

历史雄辩地昭示:黄河安澜,绝非天赐,而是源于一代代治河人融于血脉的这份“能”与“耐”。“能”,让我们懂水情、识沙性、精工程、善抢险,在洪水猛兽面前胸有成竹,手有良策。“耐”,让我们耐得住堤岸的孤寂,守得住河滩的荒凉,无论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巡堤查险一米不落,水位记录一丝不苟,工程养护一处不漏。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平常的“硬功夫”与“笨功夫”,一层层夯筑起大河安澜最坚固的基石。

图5秋日晚霞映长河

作为新时代的治黄人,我们接过的,绝不仅仅是守护眼前堤防的具体职责,更是这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能”与“耐”的精神传承。唯有将每一次水位观测都做得精准无误,每一次工程养护都干得扎实到位,每一次抢险演练都当作实战对待,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和滚烫的汗水,稳稳接住前辈递来的接力棒,才能让这条孕育了灿烂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流得更加平稳顺畅,护得更加周全安稳,永续滋养着两岸广袤的家园与生生不息的希望。这,便是我们治黄人最朴素的初心,也是最光荣、最沉甸甸的使命担当。(张凌银)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