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金堤一年札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11 来源:本站原创

岁月如金堤河流水,默然东去,我见证着冬雪将北金堤的苍翠披上白衣。当草木被白鹭的啾鸣唤醒,被春风拂绿,当夏日的烈阳下蒸腾着白蜡特有的浓烈气息,三百余个晨昏已悄然滑过堤坡,隐入黄河故道的烟尘里。俯仰之间,一年已去。

堤容堤貌,常管常新

堤防之要,首在持恒。

堤防工程的赏心悦目离不开日复一日的清理维护。清扫堤坡垃圾,是日常工作里的常课,各种塑料袋、废纸般的杂物被卷到堤坡上,卡在草根石缝里,我们提着编织袋,拿着长柄夹,一路走一路捡;限宽墩、标志标牌上常有被张贴的小广告,随手清理外化于行。虽非巧匠,这俯身执帚、清理“牛皮癣”的日常,亦是对堤防肌理最朴素的养护。

高秆杂草春萌秋盛,若不加约束,既影响防洪工程观感,更难掩隐患,春秋两季要务之一,当属修剪草皮。同事们身挎除草机,双手稳稳扶住操作手柄、压下控制杆,引擎立刻发出沉闷的轰鸣声,高速运转的金属圆盘沉入杂草根部,草茎在锋利的刀刃下发出细密而急促的断裂声,草叶、垃圾碎片像喷泉般往四周迸溅,他们不顾脏累,沿着堤坡一路清理。我加入除草大军,除草机分量不轻,机身震颤难以掌控,没过多久,汗水直流浸透衣衫,草屑纷飞裹满全身,这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意志与钢铁机器的博弈。

修剪草皮

点滴维护,平凡琐碎,但正应了古人所云“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堤防的坚实,在人的持之以恒与日积月累中悄然铸就。

文书雕琢,以笔砺心

河务经纬,亦需案牍之功。

初握笔时,面对公文呈报,常感力不从心,遣词造句显得生硬,格式规范也把握不准,写起来如同“钝刀割胶”。于是沉心静气,反复推敲,研读优秀范文,细究格式规范,揣摩用语分寸,日积月累,竟也体味出几分门径。这个过程,如同在崎岖小路上摸索前行,需要耐心和专注。跬步至千里,我对不同文种的结构、语言风格逐渐熟悉,下笔时也顺畅了许多。抱着学习的心态,我参加了中国水利廉洁文化征文比赛,文章以水的特性入手,结合中华民族悠久的哲学思考与治水实践,阐述水利廉洁文化的内涵;继而以历代治水实践为依托,浅述其古今传承,最后以新时代的创新实践,论述其当代价值及弘扬和发展。出乎意料的是,这篇文章获得了征文二等奖。此番获奖,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励,也更印证了“水到渠成”之理。

科普讲解大赛

去年深秋,单位组织“山东黄河科普讲解大赛”,面对众多领导和同行,紧张在所难免,我深吸一口气,将演讲稿的内容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北金堤的演变”为主题,平实地讲述北金堤的历史变迁、历代修防的艰辛、四季轮转的风景,以及莘县河务局研制的“防汛及工程管理巡检机器人”赋能北金堤的发展。这次经历让我对文字和表达的力量有了更深切的感悟。文字工作不是点缀,而是记录、总结、交流和传承的桥梁。好的文字和讲述,其根基在于真实的工作实践和深刻的切身体验,只有静下心思考,沉下心实践,才能用准确、朴实的语言将工作说清楚、写明白,才能言之有物,笔下有根。

笔墨虽轻,承载的却是堤岸的千钧重托。

巡守固防,砺技于行

堤防安危,系于足下。

犹记演练场上,众人合力,夯声震天。一人扶桩定位,其余持夯击打。起初,号子声散乱,夯点深浅不一,几番磨合后,“嘿哟”声渐渐拧成一股绳,木桩一寸寸楔入堤土。重复的起落,不只是体力的消耗,更是在共同的节奏中锻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此谓“夯基固本”,非合力不能为。转至拴桩环节,在“老前辈”的指导下,我尝试栓桩。以双股麻绳,在桩身“8”字缠绕,绞紧固定于预设地锚。原以为只是力气活,却处处是学问:绳结的松紧、缠绕的角度、力道的均衡,都关乎桩体在水流冲击下的稳固。

防汛演练

巡堤查险,乃是基层黄河人分内之事,风雨寒暑,未尝懈怠。沿北金堤蜿蜒而行,细致察看堤顶道路是否有人摆摊占道,标志标牌是否歪斜,护堤地是否有违章种植、侵占情况,新补植的林木成活率有多少。这“一步一检”,是守护安澜最基础的防线,这一年我学到的不仅是巡堤方法,还有与时代同行的科技技能。利用视频监控,可全天无死角监测堤坝情况,及时制止村民倾倒垃圾等违规行为;无人机屏幕上,树木苍翠挺立,白鹭掠过河面,暴雨后的水沟浪窝细节亦清晰可见。科技赋能之下,传统巡堤方法焕发新生。

 打夯的力道、拴桩的绳结、巡堤的方式方法……每一项基础技能,都是抵御洪灾的利刃,差之毫厘,可能谬以千里。唯有磨砺技艺,科技协同,才能真正将“思危”化为“有备”。

一年光景,倏忽已逝。北金堤的林木,经夏而秋,复又于今夏披上浓荫;堤上草皮,岁岁枯荣,生生不息。虽位处基层,所做亦不过是治水安澜这宏大叙事中的微小章节。然堤岸不言,却以千层土、万棵草,将一份沉甸甸的守护之道,悄然注入血脉。它无声地告诉我:守护大河,功在河清,亦在日复一日的俯首与前行之间。

堤上的路,还很长,我的脚步,亦将如金堤河流水,坚定向前。(赵萌)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