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初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14 来源:本站原创

我对黄河最初的印象,源于《黄河大合唱》,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黄河。“黄河是什么样子?”我充满了对她的无限向往。回到家,我找到地图上那蜿蜒的“几”字形河流,伸出手仔细地勾勒着黄河的轮廓。我才知道,这条自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巨龙,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滋养了中原大地的沃野,最终汇入渤海怀抱——这就是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世界含沙量之最,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第一次见到黄河是在滨州黄河大桥,目光所及,并非想象中清澈奔腾的激流,而是一条极其宽阔、沉稳、浑黄的巨大水带,在辽阔的大地上从容不迫地铺展开来。在同样流淌的车流中与母亲河如此近距离的对视,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震撼与虔诚的归属感——我终于见到了这条流淌在书本里、血脉中、历史长河里的,真正的母亲河。我喃喃道:“原来这就是黄河,‘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

我来到博兴黄河河务局王旺庄管理段,经过黄河时我没有听到黄河奔流的涛声,取而代之的是前辈语重心长的教导声:省局的学、思、践、悟为我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指明了方向,县局的保密第一课为我系好了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管理段的安全教育培训让我认识到安全无小事。我想正是这些来自领导、同事的教诲,在代代黄河人之间薪火相传,才约束住黄河的怒吼,让黄河在奔涌中多了份从容,更让这条母亲河的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让我能够在办公室听到喧腾的蝉鸣,在寝室清晨听到婉转的鸟鸣,在堤肩上听到风吹过防浪林的沙沙声。

管理段是黄河两岸最细微却最坚韧的“毛细血管”,更是黄河安澜最坚实、最不可替代的第一道防线。正是“七下八上”的关键节点,晨会分配任务后大家匆匆就位开展一天的防汛工作。入职之初,最让我惊讶的便是我们的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和“三个全覆盖”,从视频监控到无人机再到3D建模,我不禁感叹,现在的治黄工作竟是这样充满数字化与现代化的气息;但是即使有着这些科技手段,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徒步巡堤查险,因为正值雨天,是最容易出现险情的时刻,老员工指导我穿上醒目的救生衣,带领我沿着河岸巡查,即使双脚泥泞、雨水密集,也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出现的问题。我想,无论是巡堤查险的“步步为营”,还是水文观测的“精准读数”,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是“细致”与“敬畏”:细致对待每一个异常信号,敬畏自然水体的变化规律,才能真正理解管理段工作“防患于未然”的深刻意义。

入夜的值班室,夏日的潮热伴随着月光几许,段长找到我谈话,他询问我读了好多年的书,心中有着巨大的抱负,现在却干着不起眼的活儿,是否会有心理落差。诚然,我所在的管理段没有大型枢纽的雄伟,也没有调度中心的运筹帷幄,但它却承载着最直接的责任与风险。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却是黄河长治久安最细微的神经,一丝颤动都牵扯着两岸百姓的柴米油盐。“伟大来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想管理段的工作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日复一日的坚守、毫厘不差的巡查、风雨无阻的奔赴——这些看似重复琐碎的日常,恰恰是所有工作人员在用平凡之躯,扛起黄河治理的安全重担。

曾经,我不明了自己的初心究竟为何方星辰所指引,也不清楚未来要驶向怎样的浩瀚海洋。但是现在,当我第一次站在了黄河蜿蜒曲折的长堤之上,当我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黄河宁,天下平”,我可以真诚地回答:我愿做这黄河长堤上的一颗石头,用青春的棱角嵌进时代的堤防,将我所学用之我爱,尽我所能担我之责,以实际行动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与万千黄河人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周广胤)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