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河同行的一年

——初遇:从“母亲河”到脚下的堤坝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19 来源:本站原创

站在黄河岸边,看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东去,恍惚间,入职已满一年。去年此时,我还是个对“黄河守护者”的身份充满懵懂的新人,如今掌心磨出的薄茧、鞋跟留下的磨损,都成了与这条大河同行的印记。

初来时,我对黄河的认知,还停留在“母亲河”的宏大叙事里。直到第一次跟着老前辈们去巡堤,脚下的每一寸土都带着黄河的气息:汛期前的堤坝要反复检查,雨后的堤坡要细看是否有“水沟浪窝”的痕迹,就连草丛里不起眼的动物洞穴,都可能藏着隐患。那时才懂,“安澜”二字从不是轻松的承诺,而是用脚步丈量堤坝、用数据记录变化、用警惕抵御风险的日复一日。

人工探摸根石

深行:在调水调沙中触摸大河的脉搏

今年,我完整经历了调水调沙,从最初向老前辈追问“调水调沙是什么样子”,到亲自在网上搜寻相关视频、盯着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的直播画面心潮澎湃,我对这项工程的理解,从抽象的名词变成了具体的行动。

调水调沙期间,清晨的滩涂总留着我的足迹——观测滩唇出水高度、查勘工程靠河靠溜情况;正午的堤坝上,我和同事们弯腰探摸根石,确认每一块“基石”的稳固;科技也成了帮手,“三个全覆盖”“亮化工程”织就立体巡查网,让隐患无处遁形。这一来一回间,我读懂了“守护”二字的分量。

观测滩唇出水高度

共生:在烟火里读懂黄河

基层是最贴近群众的地方,也是最能触摸黄河温度的地方。随着黄河公益岗制度的落地,我和沿黄群众一起弯腰捡起岸边的垃圾,让“没有垃圾落地”成为习惯;暑期游客多了,我和老前辈们守在水边,用“电子监控预警云广播系统”劝离涉水者,一遍遍讲解安全知识;看到违法越野车想闯进防浪林,我们立起隔离桩,把危险拦在外面。

“电子监控预警云广播系统”劝阻涉水游客

如今再看黄河,她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曲线,是我每天紧盯的水位、流量、堤防数据,是巡堤时脚边突然绽放的野菊,是老乡们聊起收成时那句“黄河水甜”,是文化园里游客望着“黄河下游最窄处”时惊叹的眼神。这一年,我从对着手册记规程的生手,变成了能独立处理简单险情的“半个行家”。

修建隔离桩

回响:做黄河岸边的一棵草

入职一年,最大的感悟是:黄河从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她只是用奔流不息的姿态提醒我们——守护,从来不是静止的守望,而是跟着她的节奏,在传承中创新,在敬畏中担当。

未来的路还长,我愿继续做黄河岸边的一棵草,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与大河同行的岁月里,读懂更多关于责任与热爱的答案。(周忠浩)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